上世纪40年代,我七八岁,当时的我对过年很感兴趣。大年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熬饭,男人们喝酒猜拳,女人们先是坐在热炕上,围着炕桌包饺儿,然后耍牌钱,小孩子们在院子里放炮仗、玩游戏。熬到半夜三点左右开始“接神”,给供在堂屋米柜上佛祖菩萨和祖先牌位敬香磕头,接着就在房门前庭院中点松棚、放鞭炮,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大人给小孩子散年钱儿。天大亮以后全家人开始吃正月初一必吃的粉汤饺儿,然后,成年男人们开始出门去给亲戚家的长辈拜年,孩子们则和院舍的小伙伴们结伴上东大街逛年市,用挣来的年钱儿去买“埋脸儿”“哈哈笑儿”“咪咪儿”和“大刀”。除此以外,最惬意的大概就是跟着大人们到亲戚家去拜年。
西宁人的传统习惯是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女人都不出门,男人们独自或带小孩到长辈家或重要亲戚家去拜年。那时候,拜年可不像现在要提上大包小包的礼物或红包,而是空着手,从来不带任何礼物。到了长辈或亲戚家,给长辈磕头,给同辈作揖,给小孩几个年钱儿。大多情况下不在长辈亲戚家吃饭,最多喝一盅枣儿奶茶,吃一个水晶饼、几根馓子或一半个“油果儿”“翻跟头”之类的油炸食物,有时主家也有留客吃“锅子”(烩菜火锅)的情况。这样的拜年一天之内至少要转两三家,初二、初三都是如此。
女人在家中也不是无事可干,她们要接待到自己家来拜年的亲友。先是给客人上一盅奶茶,茶里有2-4个煮熟的枣儿,茶盅里插着一支小铜簪子是用来叉取枣儿的,枣儿茶只此一杯,不会再添。接着端来小贡碗盛着的奶茶或清茶以及水晶饼、馓子、油果儿、油圈圈,最多再上一碟槽子糕(蛋糕)或江米条之类。喝完这两道茶之后,一般情况下客人就可以走了,但如果主人一再挽留,客人也可以留下来同主人一道吃“锅子”。一只铜火锅,一盘切片的馒头,一盘灶卷(祭灶用的大花卷)或“炉馍馍”。锅子里有大肉片、羊肉块、肉丸子、羊筋、鱼块、酸菜粉条等,有的还有海参鱿鱼,在“小蘸池”(小碟)里搁上醋和辣椒蘸着就馍馍吃,非常美味可口。吃完锅子,客人就可以告辞了。
初四以后一直到正月十四,是女人们出门拜年转亲戚或者在家接待亲友来家拜年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母亲就带我和妹妹先到陈家外爷、外奶奶家拜年。母亲内穿缎棉袄,外套缎面羔子皮袍,胸前挂一串小巧玲珑的银挖耳、银牙签之类的物件,我穿的是学校发的棉制服,妹妹穿的是棉布袍子。所带的拜年礼物是一碗刚买来的粽子共十个,有时带两个箍着红纸条的一包花生、一包红枣,就这么简单。
一进外爷家,母亲带着我们先到正房里问候外爷外奶奶,然后到堂屋里给供在中间佛龛中的佛祖菩萨和供在两边的陈氏祖先敬香磕头,再进里屋给外爷、外奶奶磕头拜年,母亲的两个弟弟即我的舅舅也来给我母亲磕头,我和妹妹也给两个舅舅磕头,这时,外爷会给我和我妹妹散点年钱儿。照例,年钱儿不会很多,我估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两角钱吧。外爷家待客先是上枣儿茶俗称“空茶”,接着倒上一碗奶茶,炕桌上摆着糕点、馓子、油包儿、花花子等,这俗称“实茶”。中午还是吃锅子。我和妹妹不习惯盘腿坐炕上,就跪着专拣锅子里的肉丸子吃。之后,女眷们拉家常话儿,我们就到院子里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坐席,吃老八盘或“六碗”,老八盘的第一道菜是酸辣里脊,第二道菜是“三烧”就韭黄包子,第三道菜不是糊羊肉、袈裟肉,就是带把肘子、醩肉就荷叶(面食),中间有两个甜菜(酥合丸或醪糟汤),最后一道菜必定是鱼,取“吉庆有余”之意,主食是臊子面,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
除了先到外爷家拜年以外,父母还会带我们到其他亲戚家去拜年,如伯伯、叔叔、姑姑、舅舅、姨娘家等,这些亲戚一般都得走到,就这样,直到正月十二三以后拜年活动才算告一段落。(王石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