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花儿”倾诉心情的人们之续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6-01-29 11:21    编辑: 马秀         

        花儿园地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唱“花儿”的调子变得悲凉了起来。

  第一次听“花儿”深受感动而泪流满面时,我还是个初中的学生。学校里严禁学生谈恋爱,再加上学业的繁重,我当时还没有往男欢女爱的恋爱方面考虑。可辍学在家的伙伴们已经紧张地进入了谈情说爱中,还有几个伙伴早早娶了亲过上了婚姻生活。当然,我想那时他们并不知道恋爱的滋味吧!也不然。我有一个很要好的伙伴,那时已经和邻村的一个女孩恋爱了,还爱得很投入,很真切。后来女孩家讲究门当户对,硬是把那女孩嫁给了一户他们认为家境不错的人家。那事让我朋友的心灵受到了莫大的创伤。女孩出嫁后,他一直不说话,不哭也不闹,好像突然长大了十几岁。看着他我们倒替他万分难受。姑娘出嫁后的有一天,我又跟着他们上山放牧去了,走上山坡,竟然发现那女孩骑着马儿回娘家。伙伴看见已成别人的新娘的前女友后,悲从中来,情不自禁地清唱了一首杂令《“花儿”里俊不过水红花》:

“花儿里俊不过水红花,

(哎哟)花儿(呀)十七(者)我十八,

花儿(哎)阿姐,早来的了吧,想着。

娘娘的庙儿里把香(哈)插,

(哎哟)多早者两家呀成一家,

花儿(哎)阿姐,早来的了吧,想着。”

  极有韵味地把他的无可奈何、难分难舍而又依依惜别的情丝抒发了出来。听到那高亢、悠长的“花儿”后,那女孩也不顾身边的新郎,随声回唱了一首《尕鸳鸯活拆了对了》:

大羊离了羊(呀羊)群了,

(三三儿木拉六,吗呀六六儿三呀),

尕羊羔没吃的(呀)奶了(呀)。

(哎)我俩指甲(呀)连肉(者)离开了,

(三三儿木拉六,吗呀六六儿三呀),

尕鸳鸯(哈)活拆了(呀)对了。

(吗呀六六儿三呀)尕鸳鸯(哈)活拆了对了也。”

  听到她那婉转哀伤的“花儿”,好像有什么无形的东西在我心口上重重一击,招惹得我们都心里不是滋味。从此,我才知道了爷爷们说“‘花儿’是心头肉”的深刻含义来。

  后来我就喜欢上了家乡的民歌——“花儿”。渐渐品尝到了“花儿”的韵味,也懂得了“花儿”里蕴藏的意思。自古无病呻吟,吟不出好诗句,每首动人的“花儿”后面都藏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也因为喜欢听“花儿”,刨根问底儿听到了许多在“花儿”后面隐藏着的人间的感人故事。不知为什么,此后,每当我听到那婉转悠扬的“花儿”,眼中常渗出热泪来。大约是听多了父辈们过去辛酸的故事吧!

  饥荒,逃难,兵荒马乱所遭遇的家破人亡,骨肉离散,生死别离;淘金路上的饥饿,火烧似的情感干渴,风沙刮脸的疼痛;赶大脚路中的严寒酷暑,雨淋雪盖的磨难;讲究门庭,贪图钱财,活生生拆散一对对誓死不渝的恋人的爱情而遭受的打击,挣扎和哭诉等等。

“白鬃白尾的白龙马,

拖了阳世上的真经;

你把‘花儿’学了个深,

编哈子‘花儿’也受听。”

“花儿”在阳光下的青山旁,绿水间,散发着迷人心魄的芳香,激荡着乡亲们心间爱的大浪花。(赵有年

  《青海花儿词典》

  【八月十五】民俗节庆,中秋节。①亲友之间送月饼,月饼从磨面、发面到选料,家家精心蒸做,讲究每一工序,一般将发面擀薄,其上涂油拌料,葱绿的香豆粉,橘黄的姜黄粉,赤艳的红曲粉,甘甜的白糖粉,然后层层卷包,外裹薄面皮,其上又巧做各种花样,上笼蒸熟。月饼上的立体图案小白兔小老虎憨态可掬,牡丹、菊花色艳如新,绿叶栩栩如生。一般的直径1尺余,大的2尺许,送给亲友的月饼要成双成对,并适当配送水酒或果品。②旧时,西宁地区少有鲜果,中秋必备瓜果尝鲜待客,农家孩子将花青、沙果视为珍品,用丝线系连,戴在胸前把玩。③中秋夜赏月,庭院中摆香案,老人们点香膜拜,遥祝平安,必献大月饼,西瓜、花青和沙果等果品,铜酒壶里热好青稞酒,一家人长幼有序,年轻人轮流给长辈敬酒,人们叙说吉祥话,三巡酒后,让妇孺孩童玩月吃果,月明果甜酒香,男女老少其乐融融,直至月到中天才歇息。一些地方还有男不玩月的习俗。③此日必切月饼待客,一般将其晾冷后,用刀从边缘往中心竖切成约2厘米厚的馍片,竖切面五颜六色,清香诱人,再斟上醇美的青稞酒,欢声笑语,一派欢乐气氛。酒酣之际,还会唱酒曲儿,载歌载舞,热闹至极。④中秋夜晚,又是青年恋人们趁机走动,联系感情的时节。花儿:“八月十五要玩西瓜,摆上个花青嘛果子;人家们围的是野菊花,我围了心上的锁子。”(滕晓天   井石)

  非物质文化遗产

  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

  丰富丰富多彩地区音乐

  青海地区的音乐丰富多彩,戏曲音乐、宗教音乐、曲艺音乐、舞蹈音乐、民间器乐等等,种类繁多。特别是流布于各民族的民歌如繁花万朵,《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青海卷》在编辑过程中,曾对全省民歌进行详细普查,共收集民歌万余首。

  流传于青海东部地区的民歌首推“花儿”,这是青海流传最广、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民歌形式。其中又有汉族花儿、土族花儿、回族花儿、撒拉族花儿等类别。1943年作曲家王云阶来青海从事音乐教育,发现了流传于当地的花儿,遂向外界推介。从此,这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歌逐渐为外人所知,并且影响日大。

  除了花儿以外,汉族民歌还有小调、秧歌、酒曲、儿歌、习俗歌、劳动号子等。青海的藏族民歌按方言不同,有两大类,一类是安多民歌,一类是康巴民歌。安多民歌主要流行于环湖四州和黄南、果洛等地,有勒(酒歌)、则柔(一种原地有简单动作的演唱)、年谐(婚礼歌)、角勒(挤奶歌)、伊(集体歌舞曲,亦称弦子)、拉伊(山歌)、格勒(祈祷歌)等;康巴民歌主要流行在玉树地区,有歌舞曲卓和伊、群结(祝酒歌)、拉勒(山歌)、拉伊(情歌)、嘛呢调(祭祀曲)等等。

  回族民歌有宴席曲、小调、劳动号子等。土族民歌有婚礼曲、宴席曲、叙事曲、安昭(跳安昭舞时所唱歌曲)、野曲(情歌)等。撒拉族民歌有劳动号子、玉儿(情歌)、宴席曲、小调等。蒙古族民歌从音乐结构上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从题材上可分为历史歌曲、赞颂歌曲、怀念歌曲、爱情歌曲等。

  经典民歌《四季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金瓶似的小山》《上去高山望平川》等都是青海的音乐代表作,是青海的名片,被人们热情传唱。(待续)(青海省艺术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