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婚俗文化的保卫战士

来源: 海东时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1-25 10:09    编辑: 马燕燕         

  在民族文化的浩瀚星河中,婚俗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严谨的婚礼仪式及婚礼上丰富的歌舞内容使得整场婚礼像一场盛大的表演。但传统婚礼仪礼的严谨、繁复,往往会导致在快节奏的今天被人们所篡改甚至遗弃,因此保护传统的婚俗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期“发现”的主人公董思明,长期致力于土族婚俗文化的保护,努力将原汁原味的婚俗传承下来……

  东沟乡是互助县土族居住最集中、民俗最古朴、文化活动最活跃、民间艺术最丰富的特色乡镇,素有“土族民间艺术博物馆”的美称。2000年,东沟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大庄村属东沟乡所辖行政村,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人层出不穷。1963年出生于互助县东沟乡大庄村的董思明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婚礼”传承人。

  在中学期间,董思明是一个喜欢唱歌跳舞的活泼学生,在有限的音乐设备条件下,热爱音乐的他学会了手风琴和脚踏风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困难,他辍学回家务农。

  在家务农期间,董思明热衷于本村的文化宣传工作,并且在乔志良老师、席元麟教授等人的指导下掌握了土族文字。董思明说:“我跟乔老师学了40天,掌握了我们土族的文字,心里特别高兴,我因此成为县电影公司配音演员。”

  由于对土族民俗文化的热爱,他开始了对土族婚俗文化的深度挖掘。那年春节董思明去舅爷家拜年,做了一辈子土族婚俗“哇日瓦”(主婚人兼媒人)、“纳什金”(娶亲人)的舅爷对董思明说:“这些民间的老玩意学上一点,以后有用。”于是他就拜舅爷为师,把主婚词、迎亲歌用土文记录下来,闲时就努力学习、烂熟于心。

  学无止境,1983年,他又拜两位土族民间艺人为师,刻苦钻研,开始在民俗文化领域小有名气,多次参与并主持土族传统婚礼。2006年5月20日,土族婚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思明成为国家级土族婚礼传承人。

  董思明回忆他28岁时第一次出场主持土族婚礼时的情形:“土族婚礼很长,没有四个小时说不下来,我有些紧张,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一直往下灌,不知道停下来。”

  如今,董思明把全家都搬到县城一个土族民俗园里,他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一家五口就生活在此,并把大庄及附近几个村中擅长土族婚礼其传统习俗的十几个乡亲都找来,天天在此为游客们进行土族婚礼的“活态展示”。

  这天,又有一场婚礼展示,来的是一群南方的客人。今天的婚礼中,董思明扮演的是媒人的角色。传统的土族婚礼中,媒人的作用不可替代,董思明说:“整场婚礼耍的就是媒人。”

  风情园中,一个典型的土族人家院落,院子中间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花坛中立着一根捆满了经幡的木柱,经幡下,是煨桑台。

  代表婆家的这边院落收拾停当后,董思明就要打发婆家请来的两位纳什金上路为新郎迎娶新娘了。

  就在董思明张罗各项娶亲事宜之时,另一个土族院落里的娘家人也没闲着,他们用精心挑选出的“添箱”物品装扮着美丽的新娘。所谓“添箱”,就是娘家人在新娘出嫁前,为新娘送去鞋袜、衣物等用品。

  “纳什金”意为“娶亲者”。纳什金作为土族婚礼中迎娶新娘的使者,一般能说会道,能歌善舞,还要用诙谐幽默博得女方家的好感,从而顺利地迎娶新娘,不辱使命。当纳什金来到大门前时,男人们为他敬酒接风,而姑娘们却从里面顶住大门,唱起问答歌“唐德尔格玛”,向纳什金发难,纳什金则从外面回唱,纳什金回答了姑娘们的提问方许进门。纳什金进门时,阿姑们从门头顶向纳什金弹洒清水以示吉祥。

  众人终于进入新娘家的堂屋,两位纳什金忙从褡裢中拿出礼物。其实,这些礼物并不贵重,却充满了美好的寓意。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两包茶叶,茶叶不多,却用红纸包裹,还缠着一撮白色的羊毛。如果你留意,在土族婚礼上使用的所有器物中,都缠有这样的羊毛。

  经过了改发礼、哭嫁等繁复的程序后,新娘坐在白毡上被抬上马,新娘的父亲手持手拿“扬达尔”(如意棒),声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祝福她一生幸福。

  娶亲队伍回到新郎家时,男方家接新娘,迎喜客,要摆丰盛的宴席。新郎家院落前,摆上了装有麦麸、一只用红布包裹的瓶子以及木箭的木匣子。董思明说,用红布包裹的瓶子里装有柏香、粮食等五种“宝物”,预示新婚夫妻的生活和和美美。

  新娘进入大门之后,新娘的一个弟兄将插在麦麸中的箭杆插在自己的衣领中间。从持箭“图斯呼奇”和新娘的兄弟把插在麸斗中摆在门前的箭杆拿回表明,在古代土族人是把箭作为一种婚姻信物的。持箭“图斯呼奇”拿着男方留下的信物箭,一方面去迎接,另一方面还有指认、引导的作用。因为在游牧时代里,人们的居住是异常分散的,如不加以引导,往往是会走错家门的。喜客还要抢下持箭“图斯呼奇”的帽子作证,这里保留了土族人游牧时期的一些生活特征。

  土族人结婚时的叩拜仪式,与汉族人略有不同。叩拜时没有拜地和夫妻对拜的内容。他们把长生天作为第一叩拜对象。新郎新娘进入大门时,在院中燃一堆用木柴垒成三角形的圣火。拜天时,新郎新娘站在白毡之上,由媒人董思明肩搭哈达,手拿酒盅,主持仪式。他将第一杯酒敬给主宰宇宙的永恒的长生天,第二杯酒敬给赐予光明的至尊的佛祖,第三杯酒泼向象征兴旺的熊熊圣火。拜完天地,将新娘领入厨房举行开口仪式。此时在灶神牌位前点着双芯神灯,预备一碗奶茶,新娘将奶茶反复含吐三次之后倒入烟窗中,意为将在此家中传宗接代,接续烟火。婆婆手拿缠着红线的擀面杖在新娘嘴上反复滚动三次并嘱咐道:“外面的话不要往家中传、家内之事不要往外传,勤当家,细盘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孝敬父母,夫妻和谐……”开口仪式结束之后便把新娘领入洞房。

  在举行开口仪式的同时,众喜客和执客们感谢媒人。他们在上房台子上置一张方桌,宾主边唱谢媒曲边在桌子上压钱。女方压桌子的一个角和中央,男方压另外三个角,所压之钱归于媒人,如此反复三遍。每进行一遍在媒人的额头贴酥油并敬炒面和酒。没过多长时间,董思明的脸上便是白花花一片了。所谓的耍媒人,此时算是高潮了。

  对于一对新人来说,美好而崭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除了土族婚俗,董思明对土族的歌舞也很擅长。土族问答歌《唐德勒格玛》《幸木斯里》等,土族叙事诗《拉仁布与吉门索》等,他都如数家珍、张口就来。

  董思明说:“很多民族的文化、习俗就是在迎合中变味、丢失的。也有人曾经向我提出,能不能根据游客的喜好来进行一些改编,我不同意。我们土族的传统婚礼,原来是什么样,现在就要是什么样,一点不能变,我就是要在这个平台上,一边向海内外的来宾们展示土族文化,一边把这些原汁原味的民俗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原本的生活,现在是一场本民族文化的保卫战。”

  如今,董思明指导土族民俗风情园的演员们将完整的土族传统婚礼排演出来,展示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我们期待在董思明和更多土族人的努力下,土族传统婚礼文化更多地呈现在民间,有更多的人理解和尊重土族婚俗的文化内涵,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李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