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印象 年保玉则:遗世独立的风景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0-09 10:04    编辑: 许娜         

  年保玉则,又称果洛山,位于班玛县东部,属巴颜喀拉山,是青海果洛草原的一座神山,也是闻名于世的国家地质公园。长约40公里,宽约25公里,由无数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主峰5369米,相传是果洛文化的发祥地,因而备受尊崇。冰川面积7-8平方千米,360个冰川湖泊各具景观。其中仙女湖由于美丽的传说而更加神秘动人。

  在摄影人的眼中,风景是具有个性的,在冬天的喀纳斯,人们能感受到洁白纯净的新雪,向视觉展现出一个明澈净朗的全新世界,天荒地老般的寂寥与纯净,刹那间令人心绪回归于初。在安谧的夜晚,人们能看到天鹅绒般深邃的夜空中闪烁着钻石般硕大的星星,能领略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怀古幽思情景,这些都代表着风景的不同个性。

  当摄影人在碧天花海、雪山溪流的陪伴下,披星戴月,一路风尘仆仆地走进年保玉则,他们讶异于眼前的美景——眼前呈现的不仅是一幅动人的风景画,也是一首超越自然形态的瑰丽诗篇,是一首超越自然的宏伟乐章,它以优美的主题、抒情的旋律、迷离的音符、飘渺的章节、虚幻的内容向镜头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苍老的大地,迷雾中延绵的雪山,平静优美的湖面,盛开的野花和绿茵,就像一串串古老的词汇装点修饰着大地。仙女湖水清波荡漾,宛若仙女动人的眼波,潋滟的水色,恰似她娇艳无比的容颜,洁白的云朵仿佛是仙女飘飞的衣裙,游离的薄雾,是仙女的面纱。在摄影镜头中,这里的一切向视觉传达着一个与现实世界若即若离的,若隐若现的自然精神家园。在年保玉则最淳朴的自然风光身后,隐藏着自然界最伟大创造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赋予人类最初的智慧与精神,都能通过摄影镜头在这里找到答案。

  年保玉则的个性是原始、古朴、狂野、自然的代名词。在自然界的万千风景中,我们无法找到它的复制品,在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条件下,我们难觅其替代物。因为在其个性形成之初,它是由无数种不明身份的景物和角色,在隐退了自己的共同特征后,拼接成的一幅混沌初始图——大山的线条激情粗犷,河流的线条阴柔跃动,天空的品格深邃湛蓝,空间充满了天籁般的声响和鲜亮的色彩,与大地融会交织成为一个蓬勃的生命世界。在同一自然平面中,云、雾、雨、雪、闪电层层叠加,各种光色成分相互关涉,相互映射,景色交相辉映,魔术般的场景随着时段变化不停地向视觉演绎着奇特的场面,且不断地挑战摄影师的感官阈值,搅动着摄影师现有的文化积淀。在这种场景中,不存在人类与自然冲突的一丝一毫痕迹,看不到一缕世俗云烟,它只遵循自然道法的基本精神——博大,无私,厚重且包容万物。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道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奇异风景线,此刻它正以具象加意幻形态的方式向摄影镜头展示着它遗世独立的个性。我们现有的视觉经验正在告诉自己,我们已无法直接去判定其属性所归,因为年保玉则更像是远古世界开放在现实世界的一扇窗口,在穿越过层层时空后,奇迹般出现在雪域净土之上。它代表着自然最初袒露的胸怀,它又代表着令人震撼的雪域自然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年保玉则的风景个性,最终只属于自然母亲,它是自然母亲在这个世界上的后花园。年保玉则的人文精神,属于神奇的雪域文化在这一空间向外的无限扩展与延伸。

  当摄影艺术家用一种古老的姿态,走出自己摄影的后院,在自然深处涉足进去,探寻深藏在壮丽自然表象后面的那种精神,你会发现,那种精神是人类精神的补充与完善,是摄影智慧与精神的升华。(李秉庭 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