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曾来青海宣传抗战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9-02 09:17    编辑: 蒋文彬         

  一九三九年十月在西宁乐家湾召开军民联欢会。

     上世纪30年代末期,祖国大地燃烧起抗日的烽火,民族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当时,文艺界的著名人物,或以个人名义,或率领文艺团体,陆续来到青海。他们抱着“拓荒者”的志愿,想把抗日救国和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海高原上。在此刊发杨沛霱、周宜逵两位先生对这段往事的回忆片断,以飨广大读者。

  “铁血剧团”来西宁公演

  1937年“铁血剧团”来西宁公演,所演节目是宣传抗日救国,保卫祖国的进步话剧,深受群众欢迎。其剧目有《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突击》等抗日救国的优秀剧作。该团成员有30余人,王洛宾、罗珊为其中主要演员,同时王洛宾还是该团歌唱队的指挥。先后在“小校场”、“山陕会馆”公演。这在当时交通不方便、文化落后的西宁来说,使人们大开眼界。当时西宁群众称“话剧”为“文明戏”,后又称“新剧”。

  1938年,王洛宾、罗珊二次来西宁,在省垣各中学担任音乐教师。有次,他在上音乐课时,讲了这么一段话:“西宁为青海首府,在文化方面非常可怜,不但没有一个专业剧团,就连一个业余剧团也没有。在此国难当头,全面抗战。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共赴国难、救亡图存之际,青海非为世外桃源,怎能无动于衷,怎能不唤起广大群众抗日?为此,我想组织一个业余剧团,请你们参加。”大家听了很受感动。

  在此之前,“国民参政会”组织全国各阶层人士的慰问团,分赴全国各地慰问。来青海的是北路慰问团,其成员中有爱国华侨陈家庚先生和作家老舍先生。在小校场开欢迎会时,陈家庚着重介绍了海外华侨及青年学生对祖国的抗日战争所表现出的爱国行动,以及中小学生节省零用钱,支援祖国的感人事迹。晚上由校长牟松年特邀老舍先生给我们全校同学在中山堂讲话。老舍先生面带微笑,身着黑色制服,走上讲台,给我们介绍了外地青年的爱国热情和行动,并给我们教授了他所作的歌曲。

  在西宁演出抗日独幕话剧:《马百计》时的剧照。

  成立“青海抗战剧团”

  他们的到来,激起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只恨报国无门;适逢王洛宾先生的提议,接着由王洛宾先生积极筹备,着手组织剧团,还在初中班和女师吸收了卜永昌、王三成、陈东玲、赵芳几位同学。在当地党政机关的支持下,一个业余剧团诞生了,定名为“青海抗战剧团”。

  该剧团分场务、化妆、道具、服装四个组。王洛宾是团长,他和罗珊具体负责,周宜逵负责化妆,常承伟负责服装,刘镛章负责道具,我和乔兴家负责场务。其他人既是演员,又是剧务人员。尤其王洛宾先生身兼数职,既是领导,又是歌唱队的指挥、导演、演员,还是歌唱队的老师,非常辛苦。我们的排练室在南大街国民党党部内过厅北头,约有25平方米的房间里,既是排练室,又是服装道具保管室。因为我们的剧团是业余剧团,所以排练是在放学后的短暂时间和星期天进行。

  经过王洛宾先生的苦心经营和紧张排练,“青海抗战剧团”于1939年秋季在山陕会馆首次公演,节目有《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马占山》等。

  义演募捐

  演出时,首先是合唱,歌唱抗战歌曲,有《毕业歌》、《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义勇军进行曲》、《长城谣》、《青纱帐》以及描写青海地方的歌曲《青海青》,还有陶行知先生的《南京晓庄小学校歌》等歌曲。这些歌曲和话剧生动活泼,深受群众欢迎。这次公演后,得到当地当政者的好评,激发了群众同仇敌忾,热爱祖国的情绪。公演后,还为前线将士捐献羊皮、捐献马。之后又联合西宁业余京剧社、业余秦剧社在“山陕会馆”义演一个星期。

  当时“抗战剧团”的演出十分轰动,观众之多,实为空前,所得收入及所捐羊皮甚多。

  在青海期间的王洛宾(前)。

  到各县演出宣传抗日

  接着我们全班受命青海省政府,奔赴州县宣传,实际就是“青海抗战剧团”的巡回演出。在王洛宾团长的带领下,首先到互助县(县长是赵珑),驻军是马忠义(大老五旅)。适逢是农历“六月六”庙会,我们在互助公演一个星期,后又前往大通(现为城关镇),县长王立中,驻军是马步鸾旅。又到上五庄公演(税务局局长是王凯如),“回教教育促进会”教育长高文远招待。还为修尕楞大板公路的军民慰问演出。有许多民工才知道还有一个日本国侵略我们中国,因而我们才认识到演出和宣传的重要性。在湟源公演一个星期后,我们即将出发,县长张时之对团长王洛宾说:“我要求你们再演两天,以开阔百姓眼界,临城的百姓大体上都看了,只有远乡的没看,现正在路上走,不要让他们白跑。”王洛宾先生欣然应允,所以在湟源比其他县多演了4场。

  剧团每到一地,利用红土泡水,在街头巷尾空间的墙壁上,写大幅标语。如:“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覆巢之下难有完卵”、“血债要用血来还”、“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等。

  唤起青海各族人民的抗日意识

  我们毕业前在山陕会馆最后一次演出,因罗珊当时不在西宁,《放下你的鞭子》剧中女主角由丑辉瑗女士扮演。记得罗珊演该剧时,所唱的歌是“高粱叶子青又青,七月七日来了日本兵,先占卢沟桥,后轰宛平城……”丑辉瑗演出时改为《流亡曲》亦名《松花江上》,演出后反响很大。

  该团的主要骨干,是我们西宁中学高中班同学常承伟、周宜遵、刘镛章、杨沛霱、沈克敬、程起云、乔兴家、荣生昶、崔庆禄、周继志、王龙章、殷美钟、陈学礼等。1940年底到毕业后,各奔东西,“青海抗战剧团”也就不存在了。虽然仅有一年多的时间,但“青海抗战剧团”的演出,为青海抗日宣传的先声,为当时唤起青海各族人民的抗日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给青海演出话剧奠定了基础,也是青海文化界值得记述之事。

  还有哪些名人来青宣传抗日

  上世纪30年代末期,祖国大地燃烧起抗日的烽火,民族救亡运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开展起来。当时,文艺界的著名人物,或以个人名义,或率领文艺团体,陆续来到青海。他们抱着“拓荒者”的志愿,想把抗日救国和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青海高原上。尽管声势不大,规模很小,却把沉睡着的古城人民唤醒了,并且把一批有为青年和文艺爱好者引进了抗日救亡宣传队伍的行列。据史料记录的人士有:老舍、李朴园、沈逸千、郑君里、韩尚义、吴晓邦、崔超、王云阶、吴樾萌以及老画家张大千等人。他们从1937年到1945年先后来到了青海。他们襟怀坦白,公而忘私,为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们可贵的民族气节,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舍

  老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为祖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多贡献。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不久,大概是深秋季节,他在兰州作过一些学术活动后,怀着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极大兴趣,不辞辛苦,来到西宁。老舍到青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经几个学校的联合邀请,他在当时西宁第一中学南楼楼下礼堂,为教师和学生作了一次学术报告,题为《什么叫新文学》。他知识渊博,讲话通俗易懂,幽默风趣,运用诙谐的语言,使听众的情绪始终活跃热烈。围绕抗日救国问题,他号召:“不分男女老少,有文化的人都拿起笔来,写民族团结,写民族仇恨,写保家卫国。”他讲道:“不抗日无以图生存,不团结无以图救国”时,慷慨激昂,表达了高度的爱国热忱。老舍在青海的时间虽短,可是对西宁文化界震动很大。

  郑君里

  郑君里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和演员。他在1940年冬季,率领一个电影摄影队,来青海拍摄《塞上风光》影片。同来的有摄影师兼美工设计韩尚义等4人,住西宁昆仑旅社。恰好这时西宁刚刚成立一个“儿童抗战剧团”,郑君里热情地提出要这个剧团的孩子们协同他们一道去塔尔寺,准备让儿童剧团做些宣传演出。整整4天时间,郑君里和同伴们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地奔波在塔尔寺周围的山上山下,拍摄寺院的外景,拍摄群众场面,拍鲁沙尔镇庙会市场,拍藏族人民的舞蹈唱歌场面,拍山野风光,拍儿童剧团的演出活动。郑君里他们来青海,在高原上洒下了勤劳的汗水,浇灌了青海文艺的幼苗,他们的形象和精神,永远是文艺工作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