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通老爷山向西望去,有一条长龙静静地蛰伏在娘娘山山梁上,成为大通独具特色的一道人文风景线,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历史烽烟和沧桑。
大通明长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从老爷山过北川河,再从小石山至拱北岭,这一段的长城不仅集中了众多的敌楼、关城、营城、卫所、烽火台,而且还巧妙地与巍峨险峻的自然山体结合在了一体,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气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
清乾隆年间杨应琚纂修的《西宁府新志·舆图》记载,青海明长城是围绕西宁卫城修建的,从北、西、南三面形成拱卫形状,分别经民和、乐都、互助、大通、湟中、化隆等地,如一个半环形保护着当时的西宁卫城。大通明长城是其北面的一段军事防御工事。修筑这段长城,当时是为了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在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尔孩部及明嘉靖38年从内蒙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据说从河套远道而来的蒙古部落,大多经门源仙米,翻过大通县向化达坂山进入东峡,而后从大通里北川到青林柳林滩翻过西大山到达青海湖地区,这一路线是他们前往水草丰茂的青海湖地区的一条捷径,但是途经地区离明西宁卫城非常近,明长城因此成为当时西宁卫城的重要外围防御工事。
大通明长城筑造就地取材,主要采用土筑,中间混杂细碎的石子,下宽上窄,加以夯实,形成坚固的土墙。其筑法用料和西宁北门外旁的护城墙极为相似。虽然筑墙的材料有些简陋,长城的构件并不缺少,敌台、墙台、关隘、城堡、烟墩等一应俱全。沿着残缺的城墙向上攀爬,在山峦的高处,方形的烽火台傲然挺立。几百年里,它守望于高原炽热的阳光下和坚硬的风中,风骨犹存,令我们肃然起敬。(徐顺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