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此后8年,中华民族抵外辱、反侵略,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我省党史研究专家陈庆春先生一直关注在我省工作和生活过的八路军战士,让我们在陈先生的笔下,感受抗日英雄的精神。
余光:青海籍的抗战英雄
余光,原名余秉成,西宁市人。1922年出生,2012年10月24日逝世,1957年至1959年任中共西宁市委第一书记。
1922年,余光出生在西宁的一个贫寒之家。6岁那年,余光的父亲死于意外,家里顿失依靠。不得已之下,余光的母亲改嫁外乡。1928年,西宁大旱,迫于生计,他们逃荒要饭回到了继父的老家山西。之后的几年,余光的亲人相继过世,余光成了太原街上的流浪儿。
后来,余光在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纱厂当工人,那里劳动强度很大,经常受着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打骂。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余光拼命地干活,刻苦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地下党和党领导的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的启发教育下,余光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余光参加了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党的指引下走上了抗战道路。当时,华北成了抗日前线,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余光作为纱厂年龄最小的一名工人,首批报名参加工人武装自卫队。经过短期训练,余光被编入八路军榆次独立支队,不久后榆次独立支队改编为太行军区秦赖支队。
余光在秦赖支队参加了多次抗日战斗,他作战英勇,不怕苦不怕死。他年龄小个子低,知道作战时与敌人硬拼是没有优势的,所以总是以巧制敌。东洋马体形高大,有一次,在与日本骑兵作战时,余光拿起大刀专砍敌人的马腿。这一次,他连砍了5匹马,亲手杀死了5个敌人。
“战斗结束后,秦基伟司令员和赖际发政委夸奖余光说:‘这个小八路作战真英勇!’以后,同志们都叫余光‘英雄小八路’。”陈庆春说。由于余光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部队党组织批准了他的入党要求,余光成为了一名正式党员,这一年他才15岁。
1938年,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建立牢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余光被调往地方工作,先后担任过晋冀鲁豫青救总会儿童部长,其间他还写过剧本、演过话剧,带领剧团和文艺宣传队,并发动群众参军参战,送公粮、抬担架、支援抗战、领导群众与日寇展开斗争。
“1957年,余光同志从安徽调至青海,其间曾先后继任西宁市委第一书记,省委常委,农工部长,农办主任,省民政厅厅长等职。直至1985年离职休养。余光同志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环境中,不论是在安徽还是青海,都能够保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陈庆春说。
叶锡彭:百团大战显神威
叶锡彭,1918年生于河北省任丘县,1968年7月逝世。193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曾在独一旅、三五八旅、一军等单位任政治指导员、副教导员等。1949年随一军解放青海。历任湟中县委书记,西宁市委书记,市长,省工业厅副厅长等职。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第三年,由于敌后游击战对日军威胁极大,日军将进攻的重点指向了敌后抗日根据地。8月20日至12月5日,由彭德怀副总司令指挥105个团的兵力在三个半月内,对日军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
此时,叶锡彭在八路军120师独一旅第二团三营担任连指导员,这支队伍的师长是贺龙。战斗前,叶锡彭向全连指战员作了政治动员:“打到敌后去,任务光荣,我们要挺起胸膛,上好刺刀,让日本鬼子知道八路军的厉害!”
叶锡彭的这次战前动员提升了战士们的战斗信心,鼓舞了士气。战斗打响后,在响彻云霄的枪炮声中,二团对峪口、大武等据点的敌人进行袭扰。8月22日,二团袭击奇村,之后还破坏了忻口南北铁路等重要交通运输道路。参加“百团大战”时,叶锡彭只有22岁,他的军事才华和指挥能力在此次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锻炼。
抗日战争结束后,叶锡彭兢兢业业地为党和人民服务,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1949年,为了巩固新生政权,青海省委请一军继续抽调干部加强地方工作。于是,叶锡彭从一军调到地方工作,担任湟中县委第二副书记兼宣传部长。1952年,叶锡彭调到西宁市工作,此后十二年,他曾先后担任市委副书记、书记、副市长、市长等职务。
1956年9月,叶锡彭还被选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会上,叶锡彭受到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更加鼓舞了他的革命斗志和干劲。
许林枫:游击战歼灭日伪军
许林枫,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县,曾任青海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农办副主任、农牧厅厅长、海北藏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西宁市委书记、副省长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爆发,许林枫的家乡遭到日本人侵占,年仅15岁的他目睹了日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等罪行,满腔热血凝聚成一个强烈的念头-抗日救国。
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5岁的许林枫迅速成熟起来。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参加了抗日演出队,通过演出宣传抗日。1938年7月,许林枫如愿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他离开家乡到华北军政干校和延安军政大学学习,不曾想这一走,便是65个春秋。自古道,忠孝不能两全,他错过了为父母养老送终……
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18岁的许林枫调往安阳工作。当时安阳还是游击区,从未单独行动过的许林枫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一个人找到了县工委。开展游击战,他一干就是12年。这期间,许林枫先后担任过县委秘书、分工委书记(即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县委副书记、书记。
安阳县境内敌我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日军经常出城对根据地进行扫荡,生活环境艰苦极了,吃糠咽菜是常事。当时在同志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口汤,一口糠。先喝一口汤,再吃一口糠。吃糠咽菜也要扛好手中枪。
“那时候生活太苦了,因为谷糠很轻,如果把糠粉先吃下去,一换气就喷出来了,所以必须先喝一口汤,再吃糠,在嘴里搅拌以后再吞咽下去。”陈庆春说。
除了和敌人打游击外,当时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挖野菜、割马草,县委机关经常存放着上千斤的干野菜,这就是“粮库”。条件虽然艰苦,但同志们斗志高昂,为革命视死如归。陈庆春说“有的同志头一天在一起开会时还有说有笑,第二天就牺牲了……”
1960年的夏天,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事部工作的领导找许林枫谈话,说中央要求调一名熟悉农村情况的干部去青海工作,我们初步确定调你去。同时,还介绍说,青海是高原气候,环境艰苦。这个消息来得突然,当时许林枫爱人李云同志刚生小孩未满一个月,同时还做了腰部手术,但许林枫立刻表态:“我是一名老党员,党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
到青海后,许林枫努力工作,先后担任过青海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农办副主任、农牧厅厅长、海北州委第一书记、西宁市委书记、副省长等职务。(王十梅 麦文笛 冶海林 徐变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