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海色”铺遍世界各地
在地穴、半地穴居住的远古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开始用羊毛手工编织毯子,用来防寒保暖,这就是最为原始的藏毯。在此后的数千年间,受中原文化、印度佛教、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毯逐步形成了有着自身独特民族风格的编织工艺和图案。在试图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几十年间,藏毯也经历了盛极而衰的坎坷。直到最近的十年间,藏毯产业再次扬起风帆,现如今,青海藏毯已铺装在美国香格里拉、希尔顿等国际顶级酒店,成为青海出口重要商品之一。
做工精良,“画质”细腻的藏毯,在当下,已成为不少新贵的最爱。起起伏伏近五十年的青海藏毯产业,在省委、省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正高歌猛进,用自己独特的“青海色”,铺遍世界各地。
自200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藏毯作为一个重点产业给予扶持,并提出“以藏毯产品为核心,藏毯产业为主导,培育国际性集团化藏毯企业,整合资源要素,扩展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整合思路至今,12年间,我省藏毯企业自主专利产品从最初的三十多个增加到一百多个,增加了好几倍,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使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增强。
在加大研发力度的同时,我省还实施品牌战略,“藏羊”“雪舟”“青海湖”“圣源”“柴达木”五个商标在全国地毯、毛绒纺行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因品质优良名声渐起。“藏羊”地毯、“雪舟”“柴达木”绒衫、“布哈拉”民族服饰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是全省十大特色行业中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最多的行业。
青海藏毯:抢滩国际顶级酒店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藏毯绒纺企业在这场深刻变化中,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日前,藏羊地毯(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新民说。作为我省藏毯产业的龙头企业,专注于家用毯的藏羊地毯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也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工艺等相结合,快速推出新图案,不断更新花色品种,生产工艺也由过去的45道藏毯提升到60道、70道、120道甚至更多。
同时,“藏羊”还从纯毛藏毯扩展到运用丝毛、丝绒、牛绒、羊绒、驼绒、纯丝等材料,保证每年推出2至3个新产品、上百种花色图案。此外,公司还在开发电热地毯、天然色藏毯等新兴产品,通过产品创新,“藏羊”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迅猛发展。
目前,在国内,除了海南省,“藏羊”的1300多家销售点遍布各地;在国外,在巩固原有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开拓出中亚、南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公司正在做有机认证,这一产品有望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拿到藏毯有机认证的产品。”马新民表示。
同样,专注于商用毯的圣源地毯也在这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深刻变化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其高端商用地毯等主要产品以质量优、做工精细、图案新颖、配色时尚、价格合理等优势,已成为国际大酒店作为商用大堂毯的配套和会议厅的首选。“现在我们的商用地毯已铺装在美国香格里拉、希尔顿,中国澳门美高梅、新濠天地,澳大利亚皇冠假日等国际顶级酒店内。”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玉明介绍。同时,国内高端市场和别墅客厅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
无水染色:藏毯产业绿色发展
“对于藏毯绒纺企业来说,染色环节是生产中消耗水资源量最大、污染风险较大的一个环节。”雪舟三绒项目经理沈成义说。
为了实现成本控制,实现绿色、低碳生产,青海雪舟三绒集团投入3000余万元,和大连工业大学合作,经过数年的联合研究,开发出一种适用于混合染料对各类纤维均匀染色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同时,与中昊光明化工研究院联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化生产。
在雪舟三绒集团的染色车间,刚刚完成中试的无水染色项目与一旁传统的蒸染工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雪舟三绒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侯南平介绍,无水染色项目不仅节约了大量用水,而且染色后的染料全部能够回收再利用,染色的时间也从过去的数小时变为短短十几分钟,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
由于我省地理、气候条件特殊,设备在实现产业化生产之前还需进一步调试。
经测算,传统染色工艺每吨绒毛染色需用水30吨,洗毛用水20吨,一个日产量为30吨的洗毛和印染企业,一天用水达1500吨,同时印染污水处理难度很大。以雪舟三绒集团为例,公司所需染色的绒毛约占总量的35%,如果以二氧化碳为介质开展无水染色,一年就能节水6000多吨。
南川工业园区经济与科技发展局负责人表示,预计到“十二五”末,青海藏毯生产能力将达到1850万平方米,毛绒纱2.4万吨,藏毯绒纺业总产值突破77.6亿元,销售收入72.2亿元,其中出口2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4.5万人。预计至2020年,各项指标可在2015年的基础上再翻一倍。通过藏毯产业的发展,吸引、辐射和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保税仓库、物流商贸、餐饮服务、交通运输、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产能提升:“藏毯之都”现雏形
从过去单一的手工藏毯发展为威尔顿、阿克明斯特、簇绒等多个门类;产品品种从过去的纯羊毛藏毯发展到丝毛、丝绒、牛绒、羊绒、驼绒等;传统藏毯产品由单一的45道发展到300道藏毯;产量从过去的不足20万平方米发展到如今的1300余万平方米……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省藏毯销售网络也日臻完善,藏毯绒纺企业已建立国内销售网点2000多个、国际销售网点近十个,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川工业园区也已基本形成了原辅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中介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在此基础上,南川工业园区围绕藏毯绒纺产业的延伸与完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2014年青洽会上,成功签约300万平方米机织毯及3000吨半精纺纱线、年产240万平方米地毯及5000吨PP地毯纺纱、1.5万吨纺丝及2000万平方米机织毯、1000万平方米机织毯、藏毯配套非织造布暨生态工程材料共5个项目,总投资达26.7亿元,更加完善藏毯绒纺产业。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青海藏毯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目前,仅南川工业园区藏毯行业边角料包括纺纱、分梳落毛每年超过5000吨。同时,我省作为能源大省,每年消耗大量的冶金、建材等工业的废旧空气过滤袋超过1000吨,这些都是很好的工业非织造布再生原材料。项目建成后,在不断延伸和完善藏毯绒纺产业的同时,也将推动藏毯绒纺及相关产业再上新台阶。(魏金玉 周建萍 肖子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