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 绿色发展 创新·务实·信心:走向更好的明天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5-06-19 10:35    编辑: 马燕燕         

  纵观国内外,各种展会鳞次栉比,有的甚至历经百年风雨而不衰。

  任何一个成功的投资贸易洽谈会,其展示自身形象、吸引外来投资的窗口平台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十六年风雨兼程,高原人创新方式、求真务实,使“青洽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真正成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走向世界的桥梁。

  一

  当今时代,创新的伟力日益凸显。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地区、一个企业,创新不仅是向前发展的强劲动力,更是不容错过的高速列车。

  十六年来,得益于创新,“青洽会”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内容一届比一届丰富,办会质量和水平一年比一年高,散发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今年“青洽会”上,第一次设立“一带一路”综合展馆,养老项目首次招商、无人机、3D打印机、“桌联网”……新展馆、新项目、新产品,使“青洽会”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十六年来,得益于“青洽会”,一批又一批高新技术落户高原,一批又一批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结缘青海。在这些先进技术、先进产业的带动下,青海新兴产业增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传统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青海经济中的创新色彩,越来越亮丽。

  创新,“青洽会”有你更精彩。

  二

  作为一个投资贸易洽谈会,衡量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就是项目的签约和落地情况。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2014“青洽会”签约项目履约率达90%、开工率80%、资金到位率30%,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0%;围绕15个重大产业基地建设谋划了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技术水平先进的项目。可以说,今天,“青洽会”已成为西部区域性投资促进、经贸交流、绿色发展研讨的重要平台。

  成绩的取得,是我们紧紧把握全国大势,紧扣时代脉搏,结合青海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实际,突出特色,自我加压的结果。

  从最初“拾到篮子都是菜”粗线条招商,到今天精挑细选提高门槛的有选择招商,我们按照生态保护优先的战略要求,走出了一条以他人为主由单纯输出矿产资源,到以我为主挑商选商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补链”的路径。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光伏产业等一大批产业集聚和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在十六年中陆续落地生根,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的天地越来越宽、视野越来越辽远。

  从最初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来青投资,到今天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牵手”雪域,我们立足青海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以完善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重点,选准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一批具有龙头带动和填平补齐作用的重大关键项目落户青海,为可持续发展、为扩大开放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最初散兵游勇式招商,到今天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学术招商、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我们在产业导向的指引下,转变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水平,有效发挥了各地区的招商主体作用,使项目更接“地气”。

  通过届届相连的“青洽会”,我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升腾起了更为执着的希望。

  三

  有人说,今天的经济,是一种信心经济。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只有在一个可预期的环境中,才会去从事创造和创新活动。那么,今天,青海有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信心吗?我们的信心又来自哪里?

  信心来自依然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尽管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青海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最直接的例证,就是今年“青洽会”的盛况。本届展会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项目签约额大幅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新的突破。北斗导航西宁生产基地、新型光电显示设备等一批高端产业在“青洽会”上签约。试想,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基本面,如何能吸引如此之多的高端产业?如何能取得如此之高的签约额?反过来,这些项目的落地,又会进一步提振青海经济,增强我们适应新常态的“底气”。

  信心来自青海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青海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节点,随着国家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青海的地缘优势将更加明显;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下,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都将产生巨大的投资需求。这些领域,都是拉动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经过十六年的磨砺锤炼,“青洽会”已成为青海经济砥砺前行、持续向好的最佳印证。

  一路走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今天,“青洽会”已经超越了投资贸易洽谈会这一简单内容。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提振市场信心等深刻内涵,已经深深融入其精髓之中。让我们共同祝愿,在更加开放、日益融合的格局中,青海能够借力于“青洽会”,借势于“青洽会”,写下一份“风景这边独好”的精彩答卷。(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