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第一
拥有三江之源的青海,在生态上是富足的,作为“中华水塔”其清冽甘甜的源头净水,更是润泽了半个中国,为全人类提供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服务价值……为了保护好这片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我国最大的生态屏障,青海在2014年提出,把生态保护作为立省之要,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
如何在发展中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省委书记骆惠宁如是说,生态保护并不是降低对发展的要求,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道路上推动更高水平的发展。省长郝鹏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和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我们将充分利用青海生态品牌的放大效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屏障。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色调定格绿色,青海剑指绿色发展!
其实,青海从未停止过绿色发展的脚步,大到经济发展整体环境,小到一个项目的立项实施。如今,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普通民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认同,已经达到了空前高度。省内认识逐渐统一、软环境逐渐铺垫,如今的青海正积极承担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立足资源富集、生态脆弱的省情特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生态环保与经济发展并举的成功之路!
变劣为优
建绿色发展高地
青海区域涵养水源功能非常显著,是中国乃至东南亚不可或缺的生态屏障。青海是太阳能资源全国第二高值区,尤其是柴达木盆地,年辐射量7000至8000兆焦/平方米。青海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58种矿产保有储量全国排前10位,27种排前3位,11种盐湖资源和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青海的资源环境承载潜力使得青海的后发展优势明显,过去人们眼中青海的劣势正在转变为优势。因此,青海坚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发展绿色经济的高地。
●加强规划编制
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理念,突出环保优先原则,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和生产设施;引导企业做到高起点定位,高起点谋划,高起点建设。在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方面向发展绿色经济倾斜。
●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安排一定数量的工业经济绿色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用于工业绿色发展试点推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重大项目的补助以及宣传培训等,支持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切实落实好国家有关绿色发展的优惠政策,用好用活国家政策,积极争取国家部委对我省绿色发展的支持,要从供地、供电、拓宽项目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合力扶持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加强监管和引导
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业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不得新上、转移、生产和使用国家和省明令禁止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鼓励企业申报节能、节水产品认证;加强对重点用能、用水单位的监管和服务;建立资源节约技术、产品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布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导向目录。
转变方式
推产业结构调整
如何让绿色经济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青海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培育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提高资源消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市场准入条件。
●东西为主体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是发展的前提。我省从自身实际出发,谋划了以东(西宁、海东)西(海西)部地区为主体、其他地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在这个布局中,区域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明确,东部地区发展以资源精深加工和装备制造等为主的产业,西部地区以资源开发为主,发展盐化工及原材料加工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其他地区要立足环境保护,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生态产业。
●新兴产业将茁壮成长在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之路上,我省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发展;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立足结构调整,加速高原旅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落后产能将被“洗牌出局”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以及我省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及产业发展的现状,我省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耗电)、高耗水等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有关高耗能(耗电)、耗水最高限额和定额、能效标准,严禁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达不到能效标准的用能(用电)、用水产品。对违反国家法律与规定的,企业必须限期治理改造,改造后仍未达到要求或逾期不治理的,要坚决依法查处。
循环低碳
走绿色发展路径
青海的优势在资源,潜力在资源,希望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为青海构建新型工业化体系指明了方向。因此,青海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目前,规划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框架初步构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园区示范带动明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支撑显著增强。通过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关联产业集中布局,我们已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加快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形成以矿产资源、固液废物综合利用和产品再制造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基本产业链。充分依托西宁和柴达木两大循环经济试验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精深加工,加快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展,不断优化循环型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和环境友好。
●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机制,实现农牧业生产与生态保护有机统一、相互促进。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农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文化等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生态产业成为我省的“朝阳产业”。
●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坚持生产型服务业与生活型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的作用,将服务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把发展旅游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打造高原旅游名省。(荣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