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来,我省致力于长远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大幅增长。如今,城市和乡村,水更清了,天更蓝了,人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数据链接
人居环境是民生之需。致力于长远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大幅增长。全省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4.7%提高到49.8%,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乡村”,湟水河水质达到国控目标,西宁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2.8%。全省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各族群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
【新农村的故事】我们的日子和城里人的一样美
2014年11月的一天,我们来到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村,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里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脏乱差不见了,村里干净、整齐,一片和谐景象。
2014年,下西河村被列入高原美丽乡村的建设项目中。美丽从何开始?村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卫生问题。村里的墙角、河沟等地到处都是垃圾。全村人发动起来建设美丽家园,村民们齐出动,连续干了20多天才将垃圾处理完毕。随后,村里修建了垃圾场,又在每家门口放置了垃圾箱,垃圾车每月收一次垃圾然后填埋。
村民出份力,政府出些钱,不到一个月,村里的广场建成了。八角凉亭、健身器械、小桥流水,老年人有了休闲去处,小孩子有了游乐场所。
接下来,村里又有了路灯、水泥路、主干道墙体美化,2014年,村里几项大的“整容手术”成功完成。今年,下西河村计划在保持卫生的基础上,通上下水,建农家乐,发展旅游。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近年来,我省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启动实施了“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积极推进农牧区住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农牧区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2014年全省安排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共300个村,建设方式分为县级负责、结对共建、专项支持、省级补助、分类指导五种。
全省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4.7%提高到49.8%,上千个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改变,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邮政、金融和优美环境“八到乡村”,全省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各族群众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的丰硕成果。
【一个后进村变先进的故事】小乡村的门球队出省打比赛
说到门球,许多人认为,这是城里人的活动,跟农村完全搭不上边儿。随着我省高原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如今农村人也打起了门球。湟中县李家山镇李家山村的门球队还把比赛打到了省外。
李家山村2014年被列入高原美丽乡村的建设行列。村里着手开始卫生整治、广场建设、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工作。建设广场时,有村民提议建一个门球场。“我在城里见过打门球的,看起来也不难,我们也建一个门球场,农闲时锻炼锻炼。”村民李林说。采纳了李林的建议,广场建设时,开辟出一块平整的土地,建了门球场。
有了门球场,村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村里的老人们组建了门球队,他们在村里打,后来开始向西宁的门球队挑战,去年,他们还受邀去江苏省参加了门球比赛。“环境好了,村民们的素质也提高了。”李家山镇镇党委书记宋邦发说。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是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实现农牧民安居乐业,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新期待。全省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把加快解决农牧民住房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田园美、村庄美,更要生活美。我省充分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将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引导群众自觉建设美丽家园。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引导农牧民破除陈规陋习,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一条路的故事】路上的尘土少了心里敞亮了
西宁市南川东路瑞驰社区的张埠和家人在南川东路生活了30多年,南川东路环境的变化他历历在目。以前,南川东路路面狭窄,拖拉机、渣土车、商砼车等车一过,路面尘土飞扬。
城中区水磨村南巷路的两家混凝土搅拌站扬尘污染、噪音污染严重,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不仅如此,这两家混凝土搅拌站还严重威胁铺装在南巷路的天然气管道。西宁市强制关停这两家混凝土搅拌站后,不仅消除了该路段天然气管道所受的威胁,周边居民也能安心休息、安全出行了,此举大快人心,居民们纷纷拍手叫好。“看到现在环境变好了,我心里感觉也敞亮了不少。”张埠说。
近几年,西宁市大力整治环境卫生,南川东路一带面貌焕然一新,不但路面干净、平整了,空气也清新了,老百姓的心里也敞亮了。看到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张埠希望,这样的惠民工程能够一直保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我省加强对西宁海东两市建筑施工场地和道路扬尘治理的执法监管,强化了人工增雨、洒水和喷雾抑尘措施,全面实现了“5个100%”,西宁市PM10浓度降幅为西北五省区最大。西宁市通过扩大禁煤区、制定发布用煤品质标准、建设煤炭集中交易市场等,从源头减少了煤烟尘排放。去年西宁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45天,优良率达到73.1%。
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西宁、海东两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70%以上,要在巩固扬尘和煤烟尘的治理成效基础上,继续推行绿色施工标准,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减少扬尘污染。(莫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