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涌在中国西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流淌在西北人民心里的花儿,是西部民歌之魂,是生活在西部这片热土上的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蒙古族九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共同财富,是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西北人民奉献给人类的艺术瑰宝,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西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把花儿这朵闪耀着无尽艺术光芒的奇葩打造成西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和魅力的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她应有的民族、人文特性,是人们的企盼也是历史的呼唤。青海作为河湟花儿的主要传唱地区,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据记载,早在明代,花儿的传唱活动已在青海盛行。明代高洪的“青丝垂柳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便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诗句反映的就是当时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地区漫花儿的盛景,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光景。青海还是已故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的故乡,朱仲禄先生出生在闻名遐迩的“热贡艺术”之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由他编创、传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花儿与少年》、《下四川》、《雪白的鸽子》等花儿已成为经典名曲,享誉国内外。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青海地区的花儿曲令有百余种之多,省内有定式的大小花儿会近百处。每年从农历“四月八”至“六月六”期间,全省各地的花儿演唱活动此起彼伏,如火如荼,是当地重大的民俗活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闻名遐迩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老爷山花儿会、乐都县瞿昙寺花儿会、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花儿会、互助回族土族自治县丹麻土族花儿会均已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内现有国家级花儿传承人5名,省级花儿传承人6名。有一定影响力的在册花儿歌手百余名,其中在省内外颇具影响力的歌手30余名。花儿演唱活动是青海当地各族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事、盛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花儿作为青海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和省文化宣传部门的推动下,打造花儿品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花儿舞台艺术精品不断涌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宁市歌剧团编创的花儿歌舞剧《马五与尕豆》问世以来,进入21世纪,用舞台艺术展现花儿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2007年由青海省戏剧艺术剧院编创的花儿风情剧《六月六》一石冲天,揭开了新世纪花儿精品艺术编创的大幕,使落寞了多年的花儿舞台艺术热络起来,享誉省城,推动了花儿艺术精品的创作;2008年在花儿王朱仲禄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青海省文化馆举办的“‘老百姓的心声,平民化的艺术’———朱仲禄花儿作品音乐会”向人们集中展示了花儿王朱仲禄先生编创、演唱的精品佳作,缅怀了这位为花儿艺术倾尽毕生的集大成者,得到了社会和专家的好评;2009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倾力打造的花儿音画诗剧《雪白的鸽子》在首都保利剧院成功上演,享誉京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0年在文化部、国家民委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舞蹈类展演”中,我省选送的“高原奇葩———青海专场”中,浓缩的“六月六”花儿演唱活动篇章“天籁之音”展演得到了首都观众、专家学者的称誉,并受组委会邀请参加了闭幕式演出,尽显河湟花儿艺术的独特魅力。同年10月,又应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邀请,参加了上海世博园的展演活动,向国内外友人和游园观众展现了青海独具魅力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世博会组委会的好评;2011年由青海民族歌舞剧院编创的青海经典花儿歌舞诗《山水相依花儿情》更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冲击。
花儿演唱活动空前繁荣
花儿演唱活动作为承载花儿艺术的有效载体和青海民间重大的民俗活动,已兴盛数百年。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宣传文化部门的努力下,以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坛寺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互助丹麻土族花儿会为代表的花儿演唱活动在全省各地以各种形式相继隆重举行,使得群众性花儿演唱活动不分季节,不分时段,规模不等地举办蔚然成风。花儿艺术的民族、地域特色得到了充分彰显,一改花儿“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窘态,从田野登上舞台,从乡间挺进都市;从东部走向西部,从“野曲儿”变为特色艺术走进高等院校。目前,全省除玉树、果洛以外的所有市(州)都在传唱花儿,漫花儿成为新兴的文化业态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成为花儿歌手兴业致富的有效途径。
花儿学术研究和理论研讨成果丰厚
与此同时花儿研究和传承有了良好的开端,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集几代人研究成果之大成的《青海花儿大典》隆重面世。由青海省文化馆策划、筹资,和青海花儿研究会、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联合编著的《青海花儿论集》(一、二)、《青海花儿新篇》、《青海花儿选》、《青海花儿创作歌曲集》、《花儿春秋》等6部专著分别由九州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青海花儿艺术志》即将出版;罗耀南著的《花儿词话》、滕晓天著的《青海花儿话青海》、李养峰,李少白主编的《河湟花儿大全》等分别由青海人民出版社、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发行;赵宗福、滕晓天、井石等业内学者、专家分别在《民族文化论坛》、《西北民族研究》、《中国土族》上发表了《西北花儿的研究保护与学界的责任》、《论西北花儿的文化形态与文化传承》等论文百余篇。这些专著和论文的出版和发表,在业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使花儿艺术的研究开始出现了以应用研究和学术研究并举,理论研究和演唱活动相结合的新局面,更使得青海花儿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受到重视。总之,青海花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研究成果到研究队伍,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迈上了新的台阶。
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成为西北五省(区)歌手交流学习、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色名片和驰名的文化品牌
自2004年起,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新闻出版厅的支持下,由青海省文化馆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充分发挥出中心城市向全省示范、引领和辐射的作用。该演唱会目前是五省(区)参加歌手最多、演唱曲令种类最多、演唱水准最高、规模最大、人气最旺、最具影响力的花儿演唱活动。自2012年起每年的演出场次均在20场以上,有近百万群众参与活动,规模空前,成为青海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和人民的节日。演唱活动还为西北五省(区)歌手搭建了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培养了索南孙斌、李君兰、张存秀、彭措卓玛、李国全等一大批优秀歌手。而花儿皇后苏平、甘肃著名的花儿演唱家何清祥、宁夏花儿王唐祥、新疆歌手寇红、马成,陕西十大歌王李光明等名家的相继加盟,也成为演唱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更加有力地推动了花儿演唱活动的持续发展。
自2009年起,新疆的昌吉、焉耆,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纷纷组团来青海观摩花儿演唱会,对青海省文化馆集五省(区)歌手,倾力打造花儿品牌之举给予了肯定。2011年,国台办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安排台湾桃源县参访团观摩了在西宁凤凰山主会场和互助丹麻分会场的演唱活动。台湾《联合报》对这项活动和在青海的所见所闻以“原野之声,草根魅力,值得交流”、“中国唯一用玉石建造的官邸”、“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西北四大名寺之一”、“佛教圣地塔尔寺”、“青海刚察,体验牧民生活”等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这也是海外媒体首次集中大篇幅的系列宣传报道青海民族民间文化,此举在海峡彼岸产生了广泛影响。2012年,在演唱活动期间,四川、上海、宁夏、陕西、南京、新疆焉耆等省(市)和台湾桃源县再度组团观摩了主、分会场的演唱活动,对青海省文化馆在打造花儿品牌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尤其是2012年参加都兰县“佳友在线”全国版、主年会的海内外100余家媒体聚焦都兰县的演唱活动,产生了轰动效应,新华网也对演唱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2013年,在举办的第十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上,来自新疆昌吉、焉耆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歌手的登台亮嗓,让参加活动的领导、学者和观众的眼前为之一亮。这是花儿传唱活动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首次出现除了传唱花儿的9个民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开始传唱花儿,至此传唱花儿的少数民族增加到11个,充分显示出花儿艺术的巨大魅力。文化部部长蔡武来青海考察工作时,对青海省文化馆聚西北五省(区)优秀花儿歌手倾力打造花儿品牌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殷切期望花儿艺术“加强交流,做大做强,走出西北,唱响全国”。2013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荣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