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儿演出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我们把活动定位在乐民惠民,体现公益、服务社会上。时间确定在“六月六”期间举行,是因为这个时段在民间有漫花儿的习俗。演唱活动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把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群体效能作为办好活动的基点,把激发和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担负责任,热爱公益事业作为办好活动的关键,把强化与媒体的互动作为办好活动的抓手,精心策划,统筹安排。从策划宣传造势、营造氛围入手,在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上着力,积极为社会各界搭建展现风姿,彰显社会责任的平台,调动和感召他们参与活动,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实施。
在演唱形式上,除了保持花儿传统的演唱形式外,还增加了联唱、齐唱、混声唱等种类,推动了歌手间相互交流、学习,使花儿的演唱形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在曲令的选定上,根据歌手的演唱风格,确定曲令,突出特色,做到参赛歌手演唱的曲令不雷同、不重复。要求歌手除了唱好确定的曲令外,加唱一首从老艺人手里学来的、观众不经常听到的曲令,有效地解决了花儿在与时俱进中发展、传承、保护的问题。为了增强演出的艺术性和可看性,我们还根据选定的歌手和曲令特色,以版块的形式统筹安排、精心编排,采取为五省(区)的主要歌手伴舞,邀请国家级、省级传承人参加演出等办法,既保证了整场演出的张弛有度,又突出了传承人的传带作用。此外,我们还对歌手的演出台风、着装、唱词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和规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把编排好开场和收尾作为演出重点加以认真对待,努力做到既能听到符合整台演出要求的花儿曲令,又能欣赏到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舞蹈。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演唱活动中,特意增加了土族和撒拉族花儿曲令版块,突出了特色性和多样化,使得演唱会一届比一届办得好,歌手的演唱水平和演唱会的艺术品位也一届比一届高,受到了群众的赞誉。
花儿演唱活动是大型的群众性集会活动,参与人员多,观众素质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演唱活动的有序文明,真正起到乐民惠民、愉悦心身的作用,营造出祥和吉庆的氛围,在演出过程中,除了进行活动宣传、介绍歌手外,还把法制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做文明听众的内容贯穿始终,并加大歌手与观众的有序互动力度,引导观众文明参与。经过几年的努力,观众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尽管每天的演唱持续三个多小时,有时应观众要求达到四、五个小时。尽管如此无论骄阳似火,还是大雨沱滂,观众始终保持着饱满的热情,与演员有序互动。虽然有时观众多达十余万人,但演出现场秩序井然。省外观摩团、游客都对西宁观众的良好素质、文明程度和对花儿艺术的痴迷及演出现场的热烈有序,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活动接地气、聚民心、有看点。
歌手是花儿传承发展的灵魂,提高他们的素质尤为重要。在歌手的选拔中,我们把具有社会影响力、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的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活动的关键,坚持不懈把推出新手作为推进花儿演唱活动的重点,保证了演唱活动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共推出新手百余名,使演唱会真正成为推出新人的有效平台,呈现出以老带新,新手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花儿歌手大多来自民间,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识谱,甚至在个别歌手的演唱内容中存在着低俗情况。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我们把提高花儿歌手的素质、演唱水平和关心他们的生活,作为办好活动、推动演唱会发展的目标常抓不懈。先后邀请业内专家和专业老师举办了10期花儿歌手培训班,对来自全省各地、省垣各演出场所、茶园的500余名歌手进行了演唱技能、音乐常识、个人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提高了花儿歌手的整体水平和修养。与此同时,我们还为歌手们建立了艺术档案,并与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歌手签约,为花儿歌手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发展做了必要的储备。此外,我们还坚持每年和主要花儿歌手进行联谊活动,加强与他们的互动,增进友情,鼓励他们以花儿兴业,开办花儿茶园和成立艺术团队,从艺术发展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人,保证了花儿演出队伍的相对稳定。此外积极推荐歌手参加全国各类赛事展演活动,也是我们积极做出的一项主要工作。近几年,索南孙斌、张存秀、华松兰、胡生存、李君兰、李君莲、伊万柏、昝万亿、张国统、李国全、李迎梅、杨全旭、杨海春、马占龙、童守蓉等一批歌手先后在全国各类赛事中斩金夺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向世人展示了青海花儿独具的魅力,为青海赢得了荣誉。
在办好西宁凤凰山演唱活动的同时,我们还把打造品牌的重点放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传承基地上,采取了活动期间选派优秀歌手加盟当地演唱活动、加大五省(区)歌手的互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联办等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全省花儿演唱活动的兴盛。几年来,在花儿传唱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在循化、民和、格尔木、都兰、同仁成功举办了三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值得一提的是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从2013年第二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开始,就将演唱活动和中国青海(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有机结合起来,使两个品牌活动映相生辉,实现了重大国际赛事活动和国内有影响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完美结合,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深受群众喜爱,得到社会各界好评,。2014年,在化隆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省文化馆和化隆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山水化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开辟了新的演出基地。尤其是在群众基础好,特色突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地—————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连续举办的七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互助丹麻土族花儿艺术节”,有力地推动了互助土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丹麻镇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帮助指导成立了全省首个乡(镇)花儿艺术团。并通过在省内的巡演活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此外,经省文化馆指导参与编创的千人安昭舞也已成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丹麻镇的重要文化品牌,在省内外享有盛誉,央视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丹麻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在全镇17个村相继成立了文艺演出团体,开辟了青海省乡镇“文化兴农”的先河,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2008年丹麻镇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花儿之乡”,2011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村镇”,2014年又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高原美丽土族文化名镇”。
在做好省内花儿演唱活动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依托文化馆品牌项目“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先后在北京、天津、广州、西安、四川、南京、青岛等地开展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展演活动。活动采取展演结合、动静互补的形式,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如皮影、剪纸、唐卡、农民画、刺绣、面具等为依托,以花儿为主线,以歌伴舞、弹唱、宴席曲等艺术形式,辅以绚丽多姿的青海民族服饰,集中展示了青海多元异彩的花儿,让人们在赏展观演中领略到大美青海多元瑰丽文化的同时,聆听到天籁之音的青海花儿,有力地宣传了花儿,宣传了大美青海。
2007年,在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的支持下,在天津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青海花儿演唱会”,7位原生态歌手的倾情放歌,让花儿演唱第一次走进了高等院校,来自美国的音乐博士周如勤先生和天津音乐学院的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歌手们的演唱,与此同时还在天津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天津工人报》、《天津日报》、《今晚报》、天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以“唐卡艺术首进沽上,青海花儿唱响津门”做了专题报道。2010年,应新疆昌吉市邀请,省文化馆组团参加了昌吉市“第四届中国(昌吉)美食文化节暨第二届昌吉市花儿艺术节”,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走出去和外省组台演唱花儿的先例,后应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邀请,从2012年起省文化馆组团参加了焉耆县第四届花儿会、首届“新疆花儿”邀请赛暨焉耆县第五届花儿会,并与焉耆县文化部门建立了帮扶关系,采取选派老师和开办讲学活动的形式指导该县开展花儿传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焉耆县花儿艺术事业的快速发展,受到焉耆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欢迎。特别是在2014年7月份举行的青海“第十一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期间,我们还邀请到了焉耆县花儿艺术团来青演出,并在西宁“百姓大舞台”上为他们安排了专场演出,让新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丰富了百姓大舞台,受到广大西宁市民的欢迎和媒体的热议。2014年9月,焉耆县60周年庆祝活动期间,省文化馆、新疆文联和焉耆县委、县政府在新疆焉耆联合举办了首届新疆·焉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新疆第三届回族花儿演唱会,参加庆祝活动的有中央代表团和来自全国20多个代表团,活动广受好评。这也是该品牌活动自创建以来首次走出青海在省外的成功举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夯实花儿艺术品牌的群众基础,2010年,省文化馆本着“不求所有,只求所在”的原则,与青海红兴音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袂成立了省文化馆红兴花儿艺术团。团队成立5年来,深入海东、海西、海南、海北、黄南地区村镇、社区和甘肃部分县(市),走乡串户演出近千场,扩大了花儿艺术的影响力,推动了花儿的传承和保护。为了进一步推动打造花儿品牌工作,巩固成果,2012年,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组委会、省文化馆,省群众文化学会分别在主会场西宁凤凰山,分会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都兰县、同仁县建立了西北五省(区)花儿传承基地。向七个具有特色、形成规模的花儿茶园颁发了“花儿传承基地”的牌匾,肯定和勉励他们为花儿艺术事业做出的成绩和努力。同时,为了缅怀为花儿艺术做出卓著贡献的集大成者“花儿王”朱仲禄先生,2012年省文化馆和同仁县人民政府完成了先生故居的修复工程。2014年在首届新疆·焉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暨新疆第三届回族花儿演唱会期间,组委会还在焉耆县颁发牌匾设立了“西北五省(区)花儿传承基地”。 近几年,我们充分利用“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这个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先后出版发行青海民族民间音响制品200多个品种,5次举办五省(区)学者、专家、歌手参加的研讨会,达成诸多共识。与青海广播电视台影视综艺频道联合举办的四届“花儿擂台赛”,2014年参赛人数达400余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了强化宣传力度,在青海省文化馆网开辟花儿网页的基础上,自2009年起又在馆办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群文天地》上开辟了“感悟花儿”栏目,为五省(区)致力于花儿艺术事业的学者、专家和人士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2010年该栏目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期刊优秀栏目,并于2012年在《青海日报》开辟了“花儿园地”。(颜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