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风情:黄河岸边流淌的藏族歌舞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11-14 09:55    编辑: 李滨         

  则柔,发源于四川省阿坝地区,400多年前(明朝中期)流传至贵德县下排村,分布在青海省黄南、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和贵德的藏族村落。下排村是一个农业为主的村庄,全村700多人包括藏、回、汉等各个民族。居住在这里的62岁拉毛老人,是尚尤则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下排村主任南克才让介绍道:“这一带都是多民族杂居,下排村也一样,不过藏族占了大多数,所以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传承得很好。解放前,我们村就有很多能歌善舞的人。听老一辈人说,昔日的马步芳的部队来贵德时,就曾专门请村里的演艺人员去跳则柔。则柔在下排村继承得比较全,主要是由于平时的演出比较多,逢年过节、喜庆集会或是迎亲送亲的各种场合,村里人都会载歌载舞地跳则柔庆祝。”

  2007年,青海省艺术中心对则柔的文化来源和历史体系进行了整理,第二年,尚尤则柔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下排村的多名艺人也被列入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拉毛老人1951年生于河西镇下排村二社,10岁即成为尚尤则柔的演员,在贵德县以及省、州各类重大活动中参加演出。能歌善舞的老人说道,“我8、9岁起,就跟着父母、姐姐、哥哥一起跳,自然就会了。”

  在采访中,拉毛老人特地拿出了一张老照片,照片上的老人,身着华丽的盛装,鹤发童颜。这正是她去年离世的母亲,同是则柔代表性传承人的波毛卓玛。像拉毛家这样,则柔在家族内代代传承的例子村里并不少见。

  拉毛老人身旁是一位略显拘谨的小伙子,就是村里“90后”则柔传承人,今年22岁的羊本加。羊本加年纪轻轻,舞跳得很好,不过他却很谦虚地说“歌我唱得不行”。小伙子诚实憨厚,话语不多,但对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却毫不遮掩,他的话语中也透露出青春期的迷茫。“我叫羊本加,今年22岁,我还没有干过一份正式的工作。我做过的工,要么是在家务农,要么就是去离家不远的县城里打零工。以前我的梦想是能够上艺校,但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自己也没有想好。不过,其实说到底,我就想过快快乐乐、平平安安的生活。还有,我想去远方,前几年去过苏州、郑州,现在最想去的是拉萨,我想去看看那边的藏传佛教。”

  南克才让介绍说,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面打工,留在家中务农的人非常少,打工收入超过了务农所得,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则柔在家族成员间代代传习的情形也在减少,以拉毛老人家为例,她的三个孩子儿时都跟她跳过则柔,但两个女儿长大后相继外出工作、定居,孙辈们在城里出生长大,对他们来说,则柔并非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拉毛老人介绍说,随着时代的变化,则柔的传承方式也在转变着。从昔日的代代相传、依托表演队进行培训传承,到后来的庆典、参赛、文艺汇演培训,以及现在民族学校聘请老艺人来校讲授等等,教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在今天,尚尤则柔用一种新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寻求着自己的存在空间。对于尚尤则柔未来的发展,拉毛老人并不悲观,她说,“大的问题没有,就是培训时间不好安排。夏天大家都外出打工,排练起来人员比较少。冬天村里人最多,所以一般都在冬天排练,同时为藏历年的文艺汇演做准备。下排村有唱歌跳舞的传统,每逢节假日村民都会主动参与演出,大家跳舞的积极性都很高,相信则柔一定能很好地传承下去,我自己也会为此积极努力的。”

  在拉毛老人家的院子里,村主任、奶奶和羊本加载歌载舞地跳了起来。表演虽然非常简短,但那富有动感的清唱声是如此的悦耳,在每一次的扬臂、甩袖、挪步里,古老的韵律在瞬间穿透了岁月,栩栩如生地来到了我们面前。

  村主任说,这首歌里唱的是美好的祝福,同样也把这美好的祝福送给尚尤则柔和所有喜爱、传承它的人们!(王小燕 赵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