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五峰镇四百年前建厂炼铁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10-13 09:11    编辑: 李滨         

  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五峰镇,曾以位列西宁古八景之冠的“五峰飞瀑”美景,闻名河湟。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五百多年前,五峰就以修建炼铁厂成为河湟地区的工业重地。据《西宁府新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曾在这里修建铁厂。五峰,以一段传奇般的历史,在青海的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4年9月29日,记者在互助县委党史办主任祁文汝先生的陪同下来到五峰镇,寻找北山铁厂遗迹。

  “山城院院”驻扎炼铁将士

  在五峰镇广场上,记者询问村民“是否知道明朝铁厂”时,49岁的汪映祥透露的信息令我们精神一震,“在下马圈有一处古城遗迹,我们叫它‘山城院院’,我父亲在世时经常说起过以前那里好像是个炼铁厂住人的地方。”

  在汪映祥的带领下,我们徒步来到了“山城院院”所在的扎坂山。

  深秋的扎坂山,落英缤纷。循着山路,很快便有一座黄土夯筑的古城映入眼帘。这就是汪映祥口中的“山城院院”。

  记者看到,“山城院院”呈南北走向,四百年的风雨侵蚀,没能摧毁古城,四面城墙仍然保存着基本原貌,其中南城墙保存最为完整,长约200米。经风沐雨的土墙上,一蓬蓬蓑草在秋风中摇曳。如今,这座占地约20亩的古城内的田地,被分割成块块良田。下马圈村民权国德的妻子说,她听过家里的老人说起过这里曾经是个炼铁厂驻军的地方,她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曾经挖出过8个青花瓷质地的碟子和一个石茶窝。“刘敏宽建铁厂时,这里曾经是驻军的地方,出土这些生活用品,应该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史料的记载。”祁文汝先生说。

  从古城遗址向南望去,五峰镇上、下马圈一带一览无余,汪映祥说,“我父亲曾说扎坂山下以前是河滩,只是因为许多年前河道变化,山上的村民不断往下迁,所以把河滩慢慢给‘赶’到了更远处。”如果这里是刘敏宽驻军之地,那当时炼铁的窑址如今又在哪里呢?在五峰镇副镇长石玉璞的带领下,我们又驱车来到了距此不远的石湾村。石湾村二队村民、今年74岁的刘生仁带领我们来到一处被当地人称为“麻雀儿沟”的地方, “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放羊,这里的山坡上有炼过铁的油焦印,我还拾过铁渣,父辈们常说这就是当年铁厂冶炼的地方,随着麻雀儿沟修通大路,汽车经常在山里取矿,路越修越宽,这一二十年渐渐就看不见油焦印了。”刘生仁回忆。

  五峰炼铁就地取材

  因为种种原因,有关北山铁厂的更多信息,鲜见于史料。所幸的是,刘敏宽通过撰写《北山铁厂碑记》,为今人记录下了铁厂修建的原因、经过以及产生的影响等。

  根据《北山铁厂碑记》记载,明朝时,由于军备所需,每年从陕西等地,往青海远途运铁,不仅劳民伤财,还不能满足及时所需。为了解决西宁用铁的困难,明万历二十四年,甘肃巡抚都御史田乐命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就地采矿炼铁。

  刘敏宽奉命后,先从陕西、山西等地聘请冶铁技术师查勘铁矿,筹建铁厂。经过调查勘探,他在下马圈北山(今互助县境内五峰山)、大山硖(今互助县南门峡)找到了铁矿。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北山铁矿丰富,质地优良,含铁量高,又便于开采,就调集军兵,充作炼铁工人,办起了铁厂。

  “建铁炉2座,另设官厅6楹,营舍50间。每座铁炉有炉官、铁师(技师)、学徒、选矿工、铁匠、石匠、木匠、运铁工、采柴工、烧炭工、拉风箱工,共计70人。每月一炉出铁两次,约得生铁3000斤,两炉月得生铁6000斤。在此之前,青海用铁均由陕西凤翔供给,每年供应西宁熟铁7500余斤。”祁文汝先生说。刘敏宽炼铁,就地取材,不仅节省了运费,减轻了朝廷财政负担,并减少了老百姓的差役之苦,同时又及时供给军备需要,因而备受时人赞扬。也正是这间建于僻塞之地的铁厂,成为了刘敏宽四十载仕途生涯中可圈可点的一件功绩。

  勒石记事,铁厂惠民

  据《北山铁厂碑记》记载,北山铁厂修建之前,由于路途遥远,耗资费力,加之采购数量有限,不敷所用,西宁等地制造农具、兵器等需用的铁很缺乏。在青海境内修建了铁厂炼铁之后,省去了从外地运铁的劳力和费用,杨应琚在《西宁府新志》曾评价道:“省役夫之劳,而铁倍其用,大称便利。”对此,刘敏宽也总结了办铁厂的“五利”:一是供应军需,早上冶炼,晚上就可以出铁,而且取之源源不绝;二是避免长途调运,节省民力;三是随取随给,不耽误时间;四是工人从军队来,燃料从山上采,不烦扰群众,不多用公帑;五是就地取材,停止从内地调运,减少了调运费用而又有所需的铁。

  采访中,刘生仁告诉记者,“我们这一带盛产黑刺,听父亲说,他小时曾听村里的老人们说当时炼铁就是取了满沟的黑刺制成炭以后作为燃料来烧窑的,村里也曾经保留过这样的习俗。”这也与《北山铁厂碑记》中“其山崪涧中石粼粼积无算,逾数里,山木蕃殖,薪樵者报曰可以冶铁”的记载相符。

  “我们这里大扎坂、小扎坂山都出矿石,有玄武石、硅铁等,听在这里取矿的人说,硅铁含量非常高,经常是出口国外的,但是经过一二十年的采挖,都已经快挖完了。”刘生仁说。

  开官办工业之先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我国的冶炼业开始发展,青海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较晚。从青海出土的铁器数量来看,铁制品比较稀少,冶铁业不发达,可是在铁甲锻造技术上曾达到过较高水平。明及清前中期青海地区传统手工业生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生产规模较小,军事用铁和生产用铁主要靠从外地运进。在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下,运输的困难程度不言而喻。北山铁厂的创建,无疑为青海带来了许多好处,且为青海冶炼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北山铁厂有着官办性质,除技术人员是聘请的以外,炉官、工人、学徒都是从军队中抽调的。它在生产上采取了定岗定员,分工负责,连续作业、明确工种的生产方式,突破了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模式。”祁文汝介绍。

  北山铁厂虽然为时不久就停办了,在史料中已找不到更详细的记载,但是它在青海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不容抹杀。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王昱先生编著《青海简史》时,在浩如烟海的青海历史资料中,用较多笔墨记录了这件史实,其在青海工业史上的作用也可见一斑。他说:“铁厂虽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停办,没有发展下去,但它毕竟是青海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手工业作坊形式的生产方式,初步具有了工厂手工业的一些特点。从社会效益而言,北山铁厂不仅供应了明末青海边防的军事需要,而且对促进青海地区民用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当我们在铁厂遗址上回望时,那段岁月已被淹没在历史深处,然而,飒飒秋风中,山谷深处仿佛传来那一窑窑通红的炉火在高原的青山绿水间谱出的动人乐章……   (郭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