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1950年,我在西北民大学习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22 09:35    编辑: 马秀         

  1950年2月,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西安举办“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要求西北各省选派要求进步的在职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我当时在青海师范二附小(现西关街小学)任教,被青师选派去参加这次学习。同去的还有青海一中(湟川中学)的杨幕、包廷瑞,青海女师的李辅邦、祁永义、陈俊德、李庆萼、张星垣,乐都中学的张鼎昭等共12人。

  1950年春节刚过,我们就搭乘一辆贩运羊毛的汽车,从西宁湟光电影院门口出发。那时去西安既无火车也无班车。那一天,古城西宁下起鹅毛大雪,我们坐在高高的羊毛垛子上,紧紧抓着捆羊毛的皮绳,唯恐被颠下车去。当汽车通过横跨公路的电线下面时,面朝前坐的人就赶紧大喊:“把头低下!”防止电线把人从车上挂下来。途经老鸦峡更是惊险,汽车吃力地爬行在陡峭不平的山路上,头顶低垂的崖石时刻威胁着我们的安全。不过没人叫苦,每经过一段难走的路途,大家马上就有说有笑,甚至还齐声高唱:年轻人、火热的心,跟着毛泽东向前进……

  一路艰辛,整整走了7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西安。

  第二天,我们去西北军政委员会报到,却意外地接到通知,“新民主主义教育研究班”暂时不办了,让我们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以后简称:西北民大)学习。

  没想到能去大学学习,我们都很兴奋。在接到西北民大通知的当天下午,我们就乘火车西行至咸阳再北上去在通远坊的西北民大报到。

  来到西北民大报到后,我们被安排在三部住宿。三部的同学听说我们是从青海来的,都围拢上来,询问青海的情况。他们十分热情,还给我们打来了热水,递上洗脸毛巾,还给我们端来了饭菜。大家感到自己就像回到了家一样,同学们就像亲人,有说不完的话,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来到民大三部正好赶上第一期学习的同学毕业分配。校园里整齐地排列着一块块黑板,板报上面的内容大多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青海去”“坚决服从组织分配等”,其中还有介绍青海等地方情况的资料。

  我们到校的第二天就被各班请去座谈,介绍青海的情况,在同学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不久,一期同学的毕业分配工作结束,临别的那天,同学们都去火车站欢送他们,他们意气风发,高唱着民大的校歌,奔赴各地工作。其中,被分配到青海工作的同学有六百多名,他们又沿着我们来的路去往青海。这些同学,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们又聚在一起,谈起当年在西北民大学习的日子,大家都很高兴。

  一期的同学毕业后,我们被分配到一部学习。当时,西北民大一部和三部并没有正规的校园和教室,教室是以前毕业的同学们搭建起来的大席棚、平房和几间厂房,大席棚既是饭厅又是上大课时的教室。当时学校连电灯和自来水也没有,不过我们觉得能在民大学习已经很高兴了,生活上的困难并不是问题。

  开学时,我们每人领了一块小木板,叫做“习字板”,还有一个小板凳,上课时就坐在上面,将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就算是全套的课桌凳了。每人还发了几张纸、一包蓝色颜料和一个钢笔尖,蓝色颜料泡上水就是蓝墨水了,我们把纸张订成本子,找来笔杆绑上钢笔尖就成了钢笔。

  在这样的条件下,每个人学习都很努力。下课后,大家还会主动围在一起讨论上课的内容。

  我们的伙食由民大食堂供应,每日三餐,大多是小米稀饭、馒头和素菜。也没饭桌,就八个人围拢在一起蹲在地上吃饭。吃饭前,我们还要唱吃饭歌:“小米子黄又黄,一天斤四两,同志们吃了想一想,公粮出在谁身上?……”

  毕业后,我们又返回青海继续工作。如今,64年过去了,在西北民大学习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赵仰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