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命运的礼单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19 09:20    编辑: 马燕燕         

  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司徒、中书令韩弘因病去世了,此前他的儿子早已亡故,家中只剩下年幼的孙子。穆宗得知情况,担心韩弘家的财产被仆役们盗窃,便派宦官到他家查阅家产簿册,清点财物,以便将它交给族中的长者代管。没想到,在韩家的财产登记本中,发现了一份礼单。

  原来韩弘曾任宣武节度使,那时藩镇多有反叛,所以朝中对他的流言蜚语很多。后来叛乱的藩镇陆续被平灭,韩弘害怕了,想离开这个火山口,便请求入朝为官。不过他知道朝中大臣们对他的议论,于是拿出大笔家财,让他儿子韩公武到京城以重礼贿赂帝王宠幸的权臣和对他非议多的人,朝中的官员差不多都收到了他的馈赠。那次大规模送礼的情况,都记载在这张礼单之上。

  穆宗手中拿着这张礼单感叹不已,满朝大臣,竟然没人抵挡得住金钱的诱惑,真是可悲啊。这时,他突然被下面的一行小字吸引。那是在牛僧孺的官衔旁边,用红笔写着:“某月日,送钱千万,不纳。”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穆宗感觉心头的乌云瞬间就散了,毕竟还有有所信仰、有所坚守的人。

  礼单的事发生不久,朝廷商议任命宰相的人选,唐穆宗第一个认可的,就是对牛僧孺的提名。

  这样的事,还有一个明朝版本。

  永乐年间,有人在首都的大街上捡到了一张纸,上交给了明成祖朱棣,朱棣看过之后,不由勃然大怒,因为那张纸也是一份礼单。朱棣所以发怒,是因为他登基后,对地方官员给朝官送礼之风甚为不满,于是大抓反腐倡廉建设,下令凡有检举者,给予重赏。可就是在这样的三令五申之下,居然还有人敢以身试法,怎么不令人生气呢?朱棣决定杀一儆百,来点狠的。

  礼单是广东布政使徐奇所写,他入朝觐见述职,顺便带了一些岭南出产的藤席,当作礼品馈赠给了一些朝廷大臣。不料一时马虎,自己所列送礼的单子不小心遗失了,更不幸的是这个丢了的礼单被人送到了皇帝手中。

  等朱棣仔细看过礼单之后,他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原来他所信任的几位重臣,都赫然在列。不过他奇怪地发现,在内阁成员中,惟独杨士奇不在名单上,于是他下令召见杨士奇,当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杨士奇看过礼单,平静地回答说:“启禀陛下,徐大人受命赴广东时,群臣都曾作诗文相赠,为了答谢诸位大臣,才馈赠了这些藤席。因为当时臣有病,未曾作诗文,故此次没有收到馈赠,不然的话,也难以幸免。”

  应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提升自己形象的机会,可杨士奇的这番话,完全把自己降到了等同“一般群众”的地步。不过,这让朱棣颇感意外的同时,也让他对杨士奇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后几朝间,杨士奇担任内阁首辅达二十一年。

  两份礼单,改变了两个人命运的走向。有人说,他们实在是幸运,可在这幸运的背后,却有着一种必然。如果没有他们在黑夜无人时那种对欲望的克制和对信念的坚守,怎么会有太阳底下那耀眼的光环呢?(清风慕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