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越弦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05 10:08    编辑: 马燕燕         

  

青海越弦

  青海越弦流传于西宁市市区及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也流传于西宁及与此三县毗邻的周边农牧区。青海越弦按早期传授艺人的个性、题材与语言诸方面的不同,演唱分为南川派和北川派。南川派唱腔较柔和,北川派唱腔较刚直,但因曲牌、曲调的相同其差异不大。

  据专家考证,青海越弦是由陕西华县地区形成的东路“曲子”,约在清代中期传入青海,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青海越弦的曲牌名称、主旋律、唱词句式、韵律与其基本相同,但是青海民间的艺术家们吸收了大量的青海民间小调及古代小曲,在流传过程中从唱腔、语言、语调、风格诸方面进行了不断的丰富、改造和演唱实践,形成了今天独具浓厚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越弦曲种。

  在青海越弦曲种的形成传播中,有两位早期艺人有着密切关系:郭福堂,青海人,家居西宁二十里铺村,他曾倾其家资前往陕西马大辫子门下学艺,归乡后收徒传艺,使青海越弦广为流传;张海成,陕西人,迁来西宁南川安家落户,除务农外,也收徒传艺。因两位艺人师承、个性和演唱题材的差异,形成了南川、北川两个流派,北川派风格比较铿锵刚直,南川派比较委婉柔和,两艺人对青海越弦的发展、传播起了很大的奠基和推广作用。两派以西宁为辐射,在湟中、湟源、大通等广大农业区逐步遍地开花,始至今日。

  青海越弦的传统曲目故事内容出自唐宋传奇、金元杂剧、明清小说、民间生活故事等。也有许多段子的内容出自明清小曲的原本如《大包媒》等,也由于许多秦腔剧目的改变如《彦贵卖水》等。但是青海越弦曲种尤以表现民间生活故事的题材见长,是群众乐为演唱的原因之一。其曲目众多如:《小姑贤》、《花亭相会》、《秋莲捡柴》、《冯爷站店》、《张连卖布》、《烙碗计》、《下四川》、《刻财鬼》等,是广为流传的作品。其他如历史故事、英雄故事、弃恶扬善、讽喻、行孝等题材的故事曲目亦广泛流传,现搜集到的曲目有100多个。

  青海越弦曲调优美动人,流畅舒展,刚柔兼备,表现力丰富,抒情叙事俱佳,已记录到的普遍演唱的曲牌50多个。

  青海越弦的演唱时当地群众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无论喜庆、商贸、休闲、娱乐、集会等民俗活动都有参与,对当代精神文明的建设,经济的发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青海越弦的抢救、发掘和保护,对研究当地历史、民族、宗教、信仰、民俗、民风、方志等都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学术价值。尤其对中原文化在青藏高原的传播、融会,中国说唱文学的流变,当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观、价值观、民俗民风的演化,对音乐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图文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