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喜乾隆作诗嘉奖的西宁猛将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9-04 12:36    编辑: 马燕燕         

  

  人物档案

  高天喜

  本为新疆地区蒙古准噶尔部人,从小在西宁被抚养成人,也就成了地道的西宁人。后任西宁镇总兵官。

  生活年代

  清代,公元1720年至公元1758年。

  高天喜是清乾隆时将领。从小形象奇伟,体格强壮,从军后英勇作战,升任西宁镇总兵官、领队大臣。在新疆平叛的战役中为国捐躯。深受乾隆皇帝赞赏,并作诗嘉奖悼念。

  人物点评

  高天喜确实有突出的英雄事迹。他在平定新疆、统一祖国的事业中壮烈献身,有着积极的贡献。这也说明他在地地方史乃至清史上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抹杀的。

  回族人家收养的孩子

  高天喜,清乾隆时将领。他本为新疆地区蒙古准噶尔部人,生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在雍正年间,清军与准噶尔作战时被俘获。当时他还仅仅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被送到西宁后,由一姓高的回族人家收为养子,抚养成人。所以姓高,起名天喜。其所生家世无从再知,而他也就成了地道的西宁人。

  高天喜成年后,形象奇伟,体格强壮,“双颧凸出,须髯蝟刺,每饮酒日以石计,犹不醺然,”再加上胆识过人,武艺高超,他自然不屑从事农商生计,恰又逢国家多事之秋,于是便投身军伍,以扬其长。这大概是乾隆十几年间的事。

  救援将军兆惠获乾隆传旨嘉赞

  参军不久,高天喜就受到了西宁镇总兵刘顺的器重,提拔为把总。接着,被调到新疆前线作战。

  当时清廷刚刚平定以达瓦齐为首的北疆准噶尔之暴乱,准备实行众建而分其势的政策,设立四个卫拉特汗,以防止酿成新的大地区的贵族割据。这使另一个企图称蒙古四部之长的贵族阿睦尔撒纳很不高兴,在进行了一番阴谋活动后,正式举兵反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分西北两路并力进剿平叛,直到特克斯河。阿睦尔撒纳兵败逃往哈萨克。这次战斗中,高天喜隶属西路军中,以表现勇敢,战杀有功,累拔为陕西榆林保宁堡守备。但他并没有到保宁就任,而是撤到巴里坤一带驻扎。

  这年底,阿睦尔撒纳又窜回伊犁一带,煽动蒙古等族上层贵族再次叛乱。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在伊犁孤军难守,便率五百余人向东南转战而退。由于兵少力单,形势危急。巴里坤办事大臣觉罗雅尔哈善命高天喜随参将迈斯汉从巴里坤赴援。1757年正月,赴援途中遇到噶勒杂特叛军百余人拦截,高天喜身先士卒,率所部英勇进攻,将叛军全部消灭,并获得驼马许多。

  就在这时,兆惠已退至乌鲁木齐一带,遇到了几支叛军的合攻,兆惠且战且走,每日数十战,战马损伤殆尽,只好步行冰雪中。到特讷格尔(今新疆阜康市),被叛军包围,眼看将要全军覆没。与此同时,赴援途中的迈斯汉不听高天喜继续前进的建议,因惧怯退缩,以其他借口率军遽尔回营。这时巴里坤军与兆惠已数月不通音讯,雅尔哈善再遣迈斯汉等前去打探,都畏缩不应,只有高天喜慨然应命,率几人前去,度雪碛,跨冰岭,在饥寒交迫中终于探明兆惠部所在,十日间往返数千里,将情况报告给雅尔哈善。雅尔哈善立即派侍卫图伦楚将兵八百星夜驰援,与兆惠部内外夹攻,击破叛军,挽救出了兆惠这一支孤军。事后,雅尔哈善上疏奏报前后经过情形。高宗传旨嘉赞高天喜“奋勇效力”,并命以高天喜代迈斯汉为参将,逮迈斯汉治罪。

  屡建战功升任西宁镇总兵官

  三月,清军再次分两路进剿北疆,决心除掉祸根。结果阿睦尔撒纳败亡俄罗斯,准部被彻底平定。进剿中,高天喜也多有功绩。这年底,被提拔为甘肃金塔协副将。

  准部平安后,南疆又发生了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三十三年(1758年)初,清廷任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进剿回疆。三月,高天喜率一支兵追击叛军头目喀喇沁宰桑恩克图等于库陇癸山。高天喜乘夜带兵携大炮登山,猛然轰击敌人军营,叛军仓皇溃散,损伤惨重。捷闻于上,高宗传谕兵部优叙。五月,擢升高天喜为西宁镇总兵官,并援以领队大臣衔。

  不到两年时间,高天喜从一个低级武弁青云直上,取得了一镇总兵、领队大臣的职衔,说明他在战斗中的表现是很突出的,也很得军中主要将帅及乾隆帝的欣赏和重用。

  38岁时浴血奋战为国捐躯

  八月,清廷因嫌雅尔哈善无能,以兆惠代为主将,领兵继续进剿。

  十月六日,兆惠率军进抵叶尔羌,扎营于城东北叶尔羌河(又称黑水)对岸,称为黑水营。之后与叛军几次交锋,都打败了叛军。但叛军退入城中,据险固守,事先又将附近粮食等一掠而空,企图困死清军。兆惠派人侦察得知叛军头子小和卓霍集占的辎重及牧群在城南英额齐盘山,便决定渡河取道城东而袭取之。

  十三日,兆惠自率轻骑渡叶尔羌河往攻城南叛军牧地,谁料清军刚刚过桥四百余人,叶尔羌河桥突然断塌,把清兵截为两半。兆惠提前已令高天喜负责搭建河桥,这时桥断,高天喜急督军修桥。也就在这时,叛军数千骑兵从城中突出,将兆惠等四百余人紧紧包围住了。高天喜见主将被困,便弃桥过河,冲入阵中血战。在激烈搏斗中,高天喜等奋不顾身,挥刀砍杀,保护兆惠后撤。高天喜身着重创,犹奋战不已,最后壮烈捐躯。终年仅三十八岁。当时战死者尚有侍卫鄂实、副都统三格等。由于诸将拼死血斗,叛军稍退,兆惠伤痕累累地退回黑大营。

  战报传到北京,高宗对高天喜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作为极为赞赏,称为“绿营第一人”。同时也为其战死深为悼惜,传旨道:“高天喜奋勇杀贼,尽瘁捐躯,深可悯恻。”下令按一品大臣例祭葬,谥号果毅。与鄂实、三格并祀昭忠祠。赏骑都尉,又赏云骑尉世职。高宗还亲自为诗一首,以表嘉奖和悼念之心。

  安葬西宁东郊乾隆派大臣赐祭

  邓训不仅注重战争的平息与发展经济,而且很注重移风易俗,改革落后的陋习旧俗。当时羌族的文明程度还较低,按照他们的习俗,“以战死为吉祥,病终为不祥”,每当病严重时,不是设法抢救医治,而是自己用刀刺死。邓训为了用事实教育他们改变这种习俗,每当听说有人病了,就先派人把此人的手脚捆绑起来,不让他接近兵刃,然后用药进行治疗。就这样治好了不少人。羌人没有不感激的,从此他们也知道了病是可以治好的。正是由于邓训这样以兄弟般的感情对待羌民,所以在羌民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邓训治羌,功绩卓著,朝野群臣都很钦服他。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大将军窦宪将带兵去镇守武威,他认为邓训“晓羌胡方略”,向皇帝请求让邓训与他同行。骄横一世的窦宪也如此钦服邓训,可见邓训治羌是何等的成功。

  后来,高天喜尸体运回西宁,安葬于东郊。乾隆派大臣前来西宁赐祭,并颁发《祭原任甘肃镇总兵官高天喜文》两篇,作了很高的赞扬和评价。

  第二年,乾隆又下诏说:“原任总兵高天喜随将军兆惠攻剿逆回。奋勇杀贼,捐躯效命,已加恩赐。恤念其家本寒微,自隶行间,以勤劳叠膺擢用,虽跻方镇,历任未久,其妻子之在甘肃者,尤宜格外优恤。”指定陕甘总督吴达善于藩库中拨出白金一千两赏给高天喜家属,以资养赡,平常还要不时加意照顾。并指示将高天喜之子送到北京引见,酌加录用,以示奖劳劝功。

  二十五年(1760年),新疆彻底平定,乾隆效仿唐太宗在凌烟阁画功臣像之例,在紫光阁为平定新疆五十功臣图形。高天喜被列为第二十二位,并追赠提督衔。乾隆又一次亲自作像赞道:

  爪牙之将,用不拘资。感予特达,效命何辞?百战百进,义弗旋踵。怒则面赤,是谓血勇!

  欣赏、心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高天喜后代备受乾隆的关照

  高天喜有两个儿子,都受到了乾隆的关照。长子高仁,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三月袭世职,授蓝翎侍卫。旋即发回甘肃以完备任用。同年底补为凉州镇标左营守备。三十七年(1772年)到北京拜见乾隆。乾隆传旨:“原任西宁镇总兵高天喜前在西路军营奋勉出力,临阵捐躯,勤劳可悯。伊子守备高仁预保引见,奏恳四川军营效力。著交与温福,听候差遣。遇有都司缺出,即行补用。”于是从温福平大小金川,当年即提升为定西提标右营都司。次年,在昔岭和达札克角之战中颇著功绩。适温福木果木军营溃败,高仁赴援,战死。赐恤如例,并入昭忠祠。高仁之子高勇忠,袭世职,候补游击。

  高天喜次子高人杰,武举人出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赐一体殿试进士,授官蓝翎侍卫。四十一年(1776年)发回甘肃以都司任用。四十三年(1778年)补安远营都司。四十八年(1783年)迁陕西提标右营游击,次年又镇压回民起义军于右峰堡,升为兰州城守营参将。五十年(1785年)因公差赴西宁,途中被巨雷震死。高人杰之子高勇臣,荫封千总。

  清高宗乾隆如此推许高天喜,多少年后仍然关照其后代,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有其政治目的,即把高天喜作为一个封建忠臣的典型榜样来树立和宣传。但是,正如《清史稿》的作者评论的:“高天喜骁勇善战,与鄂实、三格奋斗破阵,死事为最烈……旌勇励忠,当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