诰敕见证六百年前贵德风云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8-18 10:04    编辑: 马燕燕         

  明朝诰敕局部(翻拍自《青海省档案志》)

 

  李士发在《辞海》上查阅诰敕中出现的地名“巩昌”。

  诰敕是朝廷对官员的授职任命,加封追赠的证书。在《青海省档案志》中,记录了由青海省档案馆收藏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于洪武二十七年的诰敕。

  8月14日,贵德县文史专家李士发先生讲述这件明朝诰敕背后的故事。

  明朝诰敕藏身档案馆

  李士发先生是贵德人,自调入贵德县志办公室负责编修《贵德县志》,接触到的第一件文物便是这件明朝诰敕,因此,30年后回忆起那段往事,老人历历在目,并连称“大开眼界”。

  “这件诰敕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明太祖朱元璋加封、表彰贵德赵氏祖先赵鉴父子的圣旨。我第一次看见它是在1986年。当时海南藏族自治州举办的一次展览上展出了这件诰敕,之后赵氏后人便将它捐赠给青海省档案馆,我才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件珍贵文物的真容。”

  李士发先生回忆,虽然经历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这件明朝诰敕保存得仍然非常完好。“诰敕为黄缎织品,长4.65米,宽0.305米,上面的文字是用黑丝线绣织上去的,立体感很强,轻抚之下能感觉到棱角分明。左右两边各绣青龙一条,象征着皇权。我当即抄录下了这件诰敕的内容。从内容来看,前部分是宗旨,后部分是附件,主要陈述了对明朝将领赵鉴与他的儿子赵德加封的因果及身世。”

  如今,这件明朝诰敕入藏青海省档案馆已经近三十年了,并得到了妥善保管。由于相关的档案管理规定,我们已无缘领略六百多年前的皇家威仪与风范,只能通过李士发先生的讲述来重温历史。

  千里征西战贵德

  李士发先生介绍,这件颁发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的诰敕宗旨部分开篇的文字,起首就是我国古代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奉天承运”四个字,这与史料记载的“奉天承运”从明朝正式开始使用相一致。“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皆为换行顶头书写,以体现尊敬。

  在“奉天承运”之后,便是84个形体方正的楷书:“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必资威武以安黔黎,未尝专修文而不演武。朕特仿古制设武职以卫治,功受斯任者必忠以立身,仁以扶众,智以察微,防奸御侮,机无暇时,能此则荣及前人,福延后嗣,而身家永昌矣,敬之勿怠。”

  在这段文字中,明太祖朱元璋用颇能体现君权神授的语言,对于这件诰敕颁发的原因加以阐述,至今读之,仍能感受到皇家威仪。

  紧随其后的便是诰敕的正文,字号稍小,内容则是有关赵鉴将军的生平事迹。

  “细读正文,我们可以知道,赵鉴为巩昌府秦州礼店人,经过我查证,应当是在今甘肃天水一带。赵鉴是元朝礼店元帅府镇抚。明洪武二年大军克北平时,赵鉴率众赴巩昌郭佥都督处投降,仍领前职,招抚人民。洪武十五年六月,皇帝钦拨他至秦州卫前所。洪武十九年,领军于犀牛清水江巡捕私茶。”

  洪武十九年,贵德一带烽烟四起。赵鉴领命征讨当时贵德千户所的野麻峪一带,但是没有想到,四处英勇征战、立功无数的赵鉴在这次征战中负伤,根据诰文记载,“十一月初七日,因箭伤身故”。

  赵鉴阵亡后,朱元璋褒赠他为“武略将军”,管军副千户。赵鉴的母亲马氏被封为“太安人”,妻子王氏被封“安人”。

  “根据诰敕记载,赵鉴将军阵亡这一年,他的儿子赵德28岁。在他父亲去世三年后,即洪武二十二年二月,钦取赴京,六月初九,赵德袭官忠显校尉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卫中右所世袭所镇抚。”

  李士发先生记得这件明朝诰敕上还有骑缝、编号,然而由于当时匆促之下没有抄录,现在已经无法详细描述,实为遗憾。

  诰敕主人英勇得嘉封

  但是,这只是在这件诰敕中有关赵鉴的记载,李士发先生希望能从更多的资料中佐证这一段历史。

  经过多方查证,李士发先生在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所修《西宁府新志》卷二十八《献征·忠节》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赵鉴,贵德人,本秦州籍。洪武十九年,以镇抚剿野麻峪谷贼番,亲提兵至界,察形势。密林内番贼猝至,迎敌身着数矢,仍力疾战,右肋又负伤,为番贼所执,不屈,遂遇害。事闻,赠忠显将军,世袭千户,子镛袭。

  “这段文字不仅证明了明朝将领赵鉴奉命征讨野麻峪的史实,还详细记述了他负伤殒命的经过。翔实的史料与确凿的实物,丰富了贵德的地方文史资料。”

  看来贵德赵家沟是赵鉴殉身之地,野麻峪,是朝廷赐给赵氏子孙的封领地。为了纪念这位忠勇的将领,遂将其地名“野麻峪”改称“赵家沟”,故诰敕中有“至所辖赵家沟,番名曰录勿古,八庄地界”的记载,甚至赋予了赵氏一族一定的权力:“诰敕上明文规定,如果这里的百姓有不法出外行窃及不努力务农并不受管束,或抗粮滋事等,赵家有权严加惩治,倘敢故违禀送兵备道衙门审办。”

  关于赵家沟原为藏语名称,在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西宁兵备道佥事杨应琚纂修的《西宁府新志》卷十九《武备番族》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上工巴族百户所管六庄,内有‘巴尔古’”,由于时代变迁,“巴尔古”是否为“录勿古”的谐音已经无从考证了。

  岁月湮没将军府

  如今,明朝将领赵鉴的后人从甘肃天水迁居贵德,已经有六百余年了,“青海省现有姓氏村名一千余个,每个姓氏村庄中都有这个姓氏的人家居住,唯独贵德县河东乡赵家沟自然村没有赵姓住户。这是因为赵家沟是明初皇帝赐给赵鉴子孙的封地,其赵姓子孙袭官后居住于贵德县城内的将军府。”李士发先生说。

  据当地老人回忆,将军府位于贵德城内法院街。在这个初秋的中午,我们在贵德古城内寻访将军府,但除了废弃的一片空地之外,已经难觅将军府遗迹。李士发先生回忆说:“当年访问附近的群众时,他们说曾听家中的老人们说起将军府气势雄伟,门巷前有木牌坊,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明朝将领赵鉴的事迹,但将军府什么时候被毁的没人能说得上来。”

  光阴荏苒,六百多年后,赵鉴将军四处征战保一方平安的历史与他曾经居住的府第都已经没入历史的洪流,成为文字上的记忆了。“这件诰敕是洪武二十七年颁发的,距赵鉴将军阵亡已经过去了八年,可见当时明王朝对于驻守青海将士的重视,也突出了青海边事的重要性。”李士发先生说。(郭晓芸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