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地区,“依”是一种普及极广的民间歌舞,歌必舞,舞必歌,载歌载舞,二者不可分割,是“依”的基本特点。“依”的歌词一句一般只有六个字,为一至二段体。内容多为赞美自然、劳动等,并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内容,解放以后加入了许多歌颂共产党、歌颂民族政策和新社会的内容。男女同步起舞时,先由男队唱一遍“依”的歌词曲调,然后女队重唱一遍,男女声刚柔相济,此起彼伏,而舞蹈自始至终同步进行。“依”的旋律欢快流畅,节奏明快。有时有笛子、牛角胡伴奏,但不能缺少的是人的唱腔。
“依”的舞蹈动作虽源于生活,但肢体表达很抽象,象征性强,只能感受其美,而无法懂得具体的意思。只有现在被改编或新创作的舞蹈中,才有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毛、打酥油等生活化的直白动作。总之,“依”是一种大众化的、自娱性很强的男女合跳的民间集体舞,凡喜庆佳节、群众集会、赛马盛会、篝火月夜、野营欢聚或劳动之余都可以跳,舞姿轻快活泼,热烈奔放,富有高原特色。公元十六世纪之后,玉树“依”在青海藏区开始流传,现在已成为西宁地区最时尚最流行和各民族最热爱的一种歌舞。
据初步搜集整理的全省民族民间舞蹈的资料的统计表明,玉树藏族民间舞蹈品种达400余种,“依舞”是其中最庞大的舞蹈群体,约占民间歌舞类的一半以上。玉树藏族民间“依舞”最基本的特征是不分男女、老少皆宜、众人参与、边唱边跳、载歌载舞,舞姿潇洒狂放、动作大起大落、节奏明快流畅、风格粗犷豪放、舞步强劲有力等,舞蹈艺术特色是玉树“依舞”最具价值的美学内涵和审美优势。
目前玉树“依”几十种,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阿拉它拉》、《央金卓尕》和《赞丹超络雅松》等;还有规定了一定内容的“多依”,“热依”等,模拟鸟儿飞翔,觅食等姿态,动作诙谐幽默而形象可爱,有《索莱姆索》、《儿子琼代姆》等,还有青年男女相互爱慕的,被誉为“藏族交际舞蹈”的《琼珠索娜措》舞姿的优美,形象可爱。玉树“依“少则数十多人则上百人一起跳,气氛欢快热烈,场面壮观。
这些“依舞”的舞蹈音乐在传承或传播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原生形态,民族、地域、原创特色浓郁,形成了非常鲜明的音乐风格。其中许多“依舞”的曲调已达到百听不厌的音乐境界,是弥足珍贵而稀有的歌舞品种和优秀文化遗产,“依舞”的歌词多为历史上沿袭已久的传统内容,主要是赞美家乡山水,歌唱劳动生活,祝福吉祥幸福。
“依”的唱词内容有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意愿即兴编的词,也有流传下来的,有祝福吉祥、祈求平安、追求幸福、赞美生活、感恩父母、歌颂山水、颂扬神灵和男欢女爱等涉及面非常广的内容。依的旋律、曲调较为规范,各有一定之规,每个舞蹈品种的音乐旋律特色鲜明,非常易于区分。尤其部分流传下来的古曲,有其固定的调式。根据舞蹈表演的需要,大都以一段慢板段和一段快板段组成,但音乐旋律不变,快板由慢板压缩而成。妇子跳舞时腿脚不可抬得过高,以轻柔为美,男子则动作大,显得矫健、粗犷、洒脱。每个舞蹈由轻歌曼舞逐渐推向狂歌劲舞的高潮,展示了玉树传统藏族歌舞的古典韵致。(图文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