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纪事:明代河湟的风云战事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8-11 10:18    编辑: 李滨         

  明嘉靖初年至万历年间,河湟地区常起刀兵。地处今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南门峡,以达坂天险作为屏障,拱卫着西宁卫,在稳固疆防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纪功碑藏身七塔峡

  祁文汝说,这块明代将军勒石纪功碑的发现,还得回溯到二十多年前。

  “1989年7月,我到南门峡七塔尔村三社下乡,在与一位杨姓老汉闲暄时,他说自己曾经在离七塔尔村不远的七塔峡谷里看到过一块刻了字的石碑。但是他不知道那上面写的是什么,无法提供更多的信息。”

  出于好奇,祁文汝请杨老汉当向导,寻找那块石碑。

  当他们驱车来到七塔峡口时,已经没有道路可走,他们弃车步行,向七塔峡深处前进。时值盛夏,一场说来就来的大雨,使原本就崎岖的道路更加湿滑难行。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步行和寻找,祁文汝终于看到了杨老汉所说的石碑。

  时隔二十多年,祁文汝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激动心情,因为此前在南门峡很少有此类文物发现。“在距溪水高两米的一处红色岩壁上,上部阴刻有一米见长的藏文六字真言;往下半米处,从右至左,竖排阴刻有汉字,碑文系铁质工具打凿而成。当时嘉字上半部和靖字左半部剥落了;其他字也因为风雨剥蚀,有所残损。当我认出‘嘉靖’二字时,我很激动,这说明这块纪功碑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祁文汝回忆说。

  2014年8月3日,记者来到了海拔3500米的七塔峡谷,实地踏访这块栉风沐雨四百多年的石碑。

  这些字刻在一方红色石壁上,石壁四周覆着厚厚的苔藓,高约两米、宽三米,碑文以隶书写就,虽然因年代久远,碑石风化严重,字迹剥落,但仍然字体遒劲,棱角分明,仔细辨认之下,仍然能看得出上面的文字——“西宁守备都指挥任:立剑修茹挂娱,歌一道。嘉靖十八年八月十七日作。星第、指挥朱勋、莫止郎、吴政、陈忠,千百户贺春、祁显。”

  这块纪功碑文字简单,没有明确地记述当时战事发生的原因、经过,但战事结束后,时任西宁守备都指挥能在此勒石纪功以庆,当时的战事之艰难可见一斑。遥想这里四百年前曾经是战马嘶鸣、旌旗猎猎、刀光剑影的战场,如今硝烟散去,环顾四周,绿意盎然的美景呈现出勃勃生机,令人不禁唏嘘感叹。

  考证:嘉靖年间的军事长官

  祁文汝立即对这短短五十字碑文所涉及的史实、文意、历史地理信息等展开考证。

  经过多方查阅资料,祁文汝在《西宁府新志·官师·职官》,《扶治西宁兵备道》一文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记载:“任彬(山西蒲州人)、刘敏宽、龙膺、王佐方,以上隆庆、万历任。”这个发现令他很高兴,这意味着他查证到了当时统领将士在此作战纪功的西宁守备都指挥的人名——碑文上,姓氏任字后面剥落的应该是一个“彬”字,“由此可见,嘉靖年间任西宁守备都指挥的人叫任彬,其官职类似于今西宁军区司令,管辖今海东及甘肃的部分地区。”祁文汝说。

  碑文上有很多名字,但除了“指挥常勋和千百户贺春、祁显”已经表明了身份外,多年来,经过多方考证,祁文汝确定了碑文上的“陈忠”是五峰陈土司八世孙,在正德年间袭职,为地方参将之外,仅凭这零星的记录,其他人物的身份尚未确定。

  祁文汝说:“因为时间久远,缺乏更加确凿的证据,碑文上出现的其他人物始终没有考证到更多的信息。我也希望更多的地方史学者能够关注这块纪功碑,早日解开碑文蕴藏的更多信息,来丰富互助县的文史资料。”

  改州设卫,保河湟安宁

  史料记载,公元1370年,明中央政权进入青海,但西宁周边地区并不太平,为保障河湟及青海牧区的安定,明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明朝改西宁州为西宁卫。互助南门峡便隶属于西宁卫。

  元正德七年开始,蒙古亦卜剌部扰掠西宁北川及互助等地,百姓生活不得安宁。

  到了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朝廷在互助地区修建城垣,定名为威远堡,威远堡东西宽125丈、南北宽118丈、高3丈,之后在这里设过游击营,又称威远堡营。朝廷在沙塘川、哈拉直沟设防守统领,这说明互助地区的军事地位逐渐被朝廷看重。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志》中,记者查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嘉靖十五年(1536年),蒙古吉囊部屡扰燕麦川(今南门峡)、沙塘川等地。这是从资料中能查阅到的与嘉靖十八年任彬指挥的战事最近的一场战事,这段文字透露出的信息是,南门峡一带曾是西宁卫守军边界的咽喉之地,明代时这里战事频仍。从西宁守备都指挥任彬率领将士取胜后,参加致贺的有所属高级军官和当地乡绅、千百户等来看,河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渴望安定的心情可见一斑。

  时光飞逝,如今我们也已经无从得知当年刻下这块纪功碑的人是谁。

  筑墙为城防袭扰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嘉靖二十五年,明廷派出兵备副使周安、王继芳,偕守备薛卿在威远镇北27公里的却藏滩一带修筑边墙以御袭扰。

  我省文史专家程起骏先生说:“明朝中期,中央政府在这里设堡寨、峡榨、烽墩、隘口等,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军事统治。至今在南门峡中还有明长城壕堑、戍楼、敌台、暗门的遗址。而南门峡镇也是以境内有闇门而得名。”

  “在《西宁卫志·纲领志》中,记载有多起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发生于互助燕麦川、沙棠川等地的战事。这处明代将军勒石纪功碑不仅对元朝时中央朝廷与互助地区的军事关系提供了物证,还突出了互助地区在河湟一带的军事地位,那就是,互助地区除了是史籍中所说的‘丰厚绿缛,古畜牧地’外,在河湟军事防御体系中,更是以达坂天险作为拱卫西宁的一大天然屏障,有重要的军事边防作用。”祁文汝说。(郭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