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古海遗迹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8-01 15:12    编辑: 马秀         
柴达木风光
土堤之上铺满了贝壳
泥沙凝结的贝壳地层
古生物化石岩层

2008年中美古生物专家在柴达木盆地考察

  贝壳梁是柴达木盆地演变中的宏伟篇章,地质学家认为,远古的柴达木是一片汪洋大海,在漫长的地质时期由海变成了湖,剧烈的造山运动在造就南昆仑、北祁连、西阿尔金山的过程中,也造就了众水向盆地中心汇聚,后经过无数次地质变化,湖水枯竭,贝类转向中心水洼,为求得最后的生存,挤往诺木洪北边这一最低处,形成了今天的壮观景象。

  古特提斯海悲壮退去

  2014年3月,我去都兰布尔汗布达山区采访,都兰县沟里合支龙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站长肉保给我看了两块化石,一块是泥沙聚合的贝壳化石,一块是浮雕般的海虾化石。这两块沉甸甸的化石一下点燃了我的好奇心,肉保告诉我,这两块化石都出自都兰诺木洪,其中贝壳梁的化石,十年前我就见过;另一块色泽黝黑,质地坚硬,凹凸感鲜明的海虾化石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两块化石,代表着海西柴达木地区两处奇特地质景观,海虾生物化石取自江门沟的海虾山。

  后来我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地质专家那里了解到,大约距今一亿年前,柴达木盆地还是一片古海——古特提斯海,随着欧亚板块的漂移挤压,喜马拉雅山脉隆起亚洲脊梁,青藏高原如史诗般崛起,柴达木盆地与四周发生地质断裂,海水流向低处,古特提海逐渐地缩小、海水中生存的贝类们,为了求得最后的生存,开始它们慢长、神圣而悲壮的求生之旅,争先恐后地涌向最低处,前赴后继、越积越多、越爬越高……无以计数的贝壳,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形成一条长两公里的山梁,其中泥沙聚拢的贝壳造型千姿百态。屏息聆听那每一枚贝壳,其中都有远古海浪的潮音……

  国内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

  日前,我乘去海西参加一个诗歌节的空隙,有幸去了趟诺木洪的贝壳梁,诺木洪是都兰县的一个乡镇,也是沿青藏公路前往格尔木的必经之地。郁郁葱葱的麦田过后,是一道山梁,翻过山梁便又是无际的荒漠,远远看到一道碧绿,心里异常激动,司机说这道绿化带有30公里,过去就是诺木洪了。

  贝壳梁位于柴达木腹地,距西宁500公里,在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的努尔河附近,有一道长约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人们发现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水生物贝壳堆积层。大的约一元硬币,小的约拇指盖大小,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贝壳的轮廓、纹路都清晰可辨,仔细看,有的贝壳中还能看到珍珠,不过已经钙化,与贝壳胶结得十分紧密。它们凝固在泥沙中的形态,使我想象到了潮水的力量,将这些小生物一层一层地推成这道贝壳梁,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地质专家朱俊才曾对媒体说:“这里的贝壳地层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资料。”

  江门沟的古海枯了石却未烂

  位于贝壳梁不远的江门沟有一座海虾山,与地平相对高度200米左右,山上全是青黑色的海虾化石,密密麻麻如浮雕般镶嵌在岩石之中,它们的质壳清晰可辨,石体上似乎还有油渍渗出,数百万、数千万海洋生物演化为石,堆积成山,是世界罕见的地质奇观。

  海西州委宣传部的杨林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述海虾山,这里层峦叠嶂,芳草如茵,平均海拔4000米,四面昆仑山支脉环抱,交通闭塞,游人罕至。只有牧人的马蹄才会偶尔踏响那个与世隔绝之地亘古的沉寂。远远望去,一座长约3公里,宽约1公里,相对海拔在3500-4000米的小山,山体如漆似染,黝黑凝重,几条细若游丝的泉水自岩隙间涌出,在山脚处汇成了一条清浅的小溪,溪水清冽,如泣如诉,仿佛是历史在今世的回响。

  山脚下是细碎的沙砾和风化了的片石,寸草不生。峰腰及山顶向阳一面约70多平方米,皆大虾化石,呈青黑色,阳光下闪闪发亮。这种化石,不是一般巨石切面,仅显示虾的平面形象而已,只见成千上万只大大小小的海虾,完整地嵌在石岩之中,远望似造型奇特的浮雕,琳琅满目,不由使人惊叹大自然造化之功。

  大山中发现一只虾的化石不足为奇,但亿万只虾演化为石,堆砌成峰,却是世所罕见。造化使柴达木的古海从地质年轮中消失,却把地球的生命轨迹,鲜明形象地刻在了昆仑山脉。阳山腰际草丛中铺满了大大小小的沉积岩,青黑色的岩块嵌满了数不清的瓣腮类和腹足类贝壳化石,乍一望去,如同浮雕。置身于此种情境,不得不让你屏住呼吸,穆然伫立,仿佛哪怕是最轻微的举步,都会踏碎这些寂寞的生命;哪怕是最温柔的呼吸,也会惊扰了这些古生物跨越了无数个世纪的梦。

  当年无助的水族们,逃难时拥挤在诺木洪及江门沟那惨烈的一幕,生命在大自然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海枯了,石却未烂。

  贝壳梁包含了怎样的秘密

  关于贝壳梁的形成,地质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贝壳梁是海水退却时大海中最后的生物。也有的学者认为,贝壳梁漫山遍野的贝壳并不是海洋化石,而是距今只有数千年的湖泊消失留下的湖底沉积物。但是,为什么戈壁滩中只有这么一个地方存在贝壳,而其他地方却没有贝壳的踪迹呢?按理说,在地理位置比较低洼的地方才是贝壳最后生命的场所,可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贝壳梁却是比较规则的一个山梁,在它附近的湖水中为什么没有贝壳的踪迹呢?

  专家推断,贝壳类生物是浅海动物,它们的移动范围很小,活动能力也非常有限。所以,贝壳梁中的贝壳可能是在一种巨大的外力作用下,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这些贝壳聚集到了一起,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一情形。但是,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呢?也许是这些贝类被袭来的沙浪埋藏,经过许多年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许是在难得一见的地质构造运动后,这些浅海生物集合在了最后的水洼中。这些仅仅是推断,贝壳梁的成因还需要地质专家进一步地研究得出最终结论。

  从事过多年地质研究工作的王秉贤说,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贝壳梁做过正规的考察,但是从他们所做的初步研究来看,贝壳梁不可能是由于海洋的消失而产生的。根据古地磁磁性年龄来看,贝壳梁的形成是在距今约十五万年前,而造山运动是在一亿年以前。同时,如果是一亿年前的贝壳,现在应该已经成为化石了,但这些贝壳与现代的贝壳没有很大区别,还没有石化,因此还有待科学求证。

  他曾假设了贝壳梁的形成过程: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在无数次旱风与干燥的交替演变中,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旱风挟着飞沙威胁水族。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北面一带是盆地最低洼处,贝类们成群结队地涌来,在古河道上越积越多。不知何时,河水改道,旱象加剧。风沙狂戾之下,贝壳们全部灭绝,只留下贝壳的堤墙,大海退去,死亡来临,只有从贝壳缝隙间涌出的泉水,汇成一弯小溪见证着远去的历史。

  对贝壳梁的种种猜想,让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进入了无限遐想之中。

  柴达木地质学的一把金钥匙

  柴达木盆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远古的一切,使数亿计的海洋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然而,当我们为它们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之余,又不得不承认,柴达木盆地正是由于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化之后,才拥有了今天这令世人瞩目的地下矿藏。

  柴达木的动植物化石是研究地球力学、地球远古气候、地质学的一把金钥匙。事实证明,柴达木的生物化石已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宝贵科研资料和信息源,它为人类了解青藏高原变迁及远古生命的演化打开了一扇精彩的窗口。

  贝壳梁、海虾山在世界上没有第二处,它所带给人们的激情并不亚于人类对太空的畅想。这里很好地保留了柴达木古地中海的原始风貌,目前有关部门已将贝壳梁列入旅游总体规划,将在这里兴建旅游区,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演变,也更好地保护这一古生物遗迹。(赵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