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高原“最美湖”——青海湖四十年变化综述

来源: 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7-26 10:29    编辑: 马秀         

  被喻为“西天瑶池”、“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心脏”的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在过去甚至是将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存在着水位下降、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物种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青海湖是我国高原内陆湖区水禽候鸟栖息繁衍的主要活动区域,也是最大的内陆高原湿地水禽保护区。区域内鸟类众多。另外,区域内还分布有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物种。

  但是生态的恶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数的15-20%,尤以裸鲤(当地人称湟鱼)为最。藏野驴、野牦牛等珍稀动物数量也呈减少之势。有专家断言:如果任由生态环境恶化,用不了40年,湖区的沙漠化面积将达13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缩小,鸟岛会成为历史的记忆,这将对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危害。

青海湖

  青海湖——悲喜两重天

  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国际七大湿地保护区之一。离省会西宁市约200公里,湖区有大小河流近30条,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围绕着青海湖享誉世界的影响力而举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青海湖国际雕塑与大地艺术旅游季、“梦幻青海湖”摄影大赛等活动,不仅让青海湖绽放出芬芳的文化气息;同时,也因青海湖的世界声誉,来青海湖地区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激增。自2000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后,看到无限商机的人们,纷纷“占领”周边地界,与此相关的餐饮、住宿、维修等服务项目红红火火地开张了。据统计,环青海湖风景带最多日接待量达万余人次。

  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破坏,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危机四伏。

  上世纪80年代始,人们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环湖一带大片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将草场低价承包耕种,粗垦滥种,广种薄收,随意撂荒而不加以治理,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青海湖湖区周边环境的日益恶劣导致青海湖水体面积不断减小、湖水水位持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200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缩小至四十多年来最低点。原有青海湖周围78条大小河流,常年不断地向青海湖补充水源,但现在多数河流已枯竭,只有布哈河、沙柳河、黑马河等20多条河流有水注湖,且水量锐减,总水量比50年代减少了60%以上,致使湖面水位每年以11—12厘米的速度下降。青海湖湖区面积的不断缩小加之湖水受到周边城镇污水的严重污染,致使青海湖主要水生动物湟鱼,生长环境的恶劣,数量骤减,青海湖鸟岛区生活着160多种水禽,现在大都也已灭绝。

  2013年青海湖

  多项措施“护航”青海湖

  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青海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青海省各级政府为做好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作,近年来不断加大力度,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多项措施,治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

  2003年,青海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此,青海湖有了自己的“护身符”。2005年开始,我国把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各方10多年的不懈努力,青海湖及周边生态环境呈现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面积呈持续扩大态势,特别是自2010年以来,青海湖面积显著增大。

  同时,2008年起,国家计划在十年内投资15.67亿元开展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气象专家分析,2013年8月以来,环青海湖流域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而降水偏少是青海湖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70年代青海湖

  青海湖:进入动态监测时代

  青海湖湖区面积变化是湖区生态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如何及时、准确地对青海湖面积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有着重要作用。不过,青海湖地区范围广阔,自然条件恶劣,加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内容复杂,生态基础也比较薄弱,传统技术方法不适应这样大区域内复杂环境下的保护与治理工程,必须借助于现代高新技术,高效、快速地掌握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迅速制定治理与保护的方案与对策。

  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针对青海湖湖区面积变化监测这一难题,从2009年开始“利用遥感技术进行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科学研究。针对严重阻碍、危及和影响青海湖地区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环境问题,综合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全球定位(统称3S集成)一体化的高新技术,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建立了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系统,并于2010年6月开通运行。

  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研究开发的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系统,根据历史及现有的多期遥感影像数据生成各时期青海湖湖区范围水涯线,结合其矢量数据以及统计数据,将青海湖面积变化以多种表现方式客观、科学地展现出来,为政府及公众提供权威的青海湖面积监测成果。

  这项系统自运行以来,每年5月枯水期和9月丰水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都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青海湖湖区面积进行动态监测,监测工作采用环境卫星影像,通过对湖区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正射纠正、影像解译后,结合相关部门收集的水位特征值进行验证,制作青海湖水涯范围线,得到青海湖当前最新面积,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监测成果。

  目前,这项系统已完成上世纪70年代、2000年、2005年、2008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青海湖面积的测量。从遥感影像数据中可以看出,1974年的青海湖的湖区面积为4477.53平方千米,是监测年代内的最大值,2005年面积为4237.43平方千米,为最低值;2005年至2011年间青海湖的湖区面积逐年增大,至2012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45.48平方千米,达到近13年来的峰值;2013年8月,青海湖湖区面积为4337.48平方千米。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青海湖枯水期的面积与2012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丰水期的面积则略有减少,但仍为2000以来历史同期的第二高值。这些监测成果将为各行业单位研究青海湖流域乃至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实时动态监测,还健康“心脏”

  经过几年来的实时动态监测,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系统均能客观地反映历年来青海湖湖区面积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直观、形象的展现给用户。系统不仅提供多年数据的查询统计、面积及水位变化对比、影像变化对比、湖区动态变化展示等功能;用户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统计分析等操作。另外,系统的稳定性较强,还具有较好的扩展性,方便后期数据的更新和维护,充分满足了不同用户对监测成果的需求。日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专家根据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数据,对青海湖面积做出如下分析:

  在过去的40年里,青海湖面积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但面积增长没有恢复到1974年的水平。1974-2004年,青海湖面积减少了253.8平方千米,约为1974年湖面积的5.67%,其中东部的沙嘴不断相向延伸,成为一体。2004年以来,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加,2012年9月达到峰值4367.45平方千米,但与1974年相比,青海湖面积还是减少了约2.46%。

  2000年以来,8月份湖面面积整体上呈增加趋势。2000-2004年青海湖8月份面积呈变小趋势,从2005年8月份开始,湖面面积逐年增加,但2009年和2013年有稍微变小趋势。

  每年的6月份是青海湖的枯水期,9月份为丰水期。自2010年以来,青海湖面积的逐渐增加,从2010年的3.13平方千米,增至2011年的13.47平方千米,2012年达到最大78.2平方千米,2013年有所回落,为21.01平方千米。

  经过几年来的科学实践,动态监测系统如同让青海湖生态保护与治理有了“千里眼”与“顺风耳”,在实时监测动态变化过程中,进而掌握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演变规律、特征与发展趋势,为生态保护、区域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决策服务,为政府治理青海湖生态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公众提供权威的青海湖动态监测地理数据。

  今后,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将继续做好青海湖面积动态监测工作,进一步发挥技术服务优势,开发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的高科技地理信息系统,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测绘保障服务。(记者:朵海平   通讯员:文玲庆  张志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