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档案揭秘河湟孝子张生根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7-21 08:42    编辑: 马燕燕         

  清朝光绪年间,河湟地区出了一位孝子,名叫张生根。根据清代的规定,孝子是需要举荐的。而向清朝政府举荐这位孝子的人就是河湟名士来维礼。受西宁市民张发威委托,珍藏于西宁市城北区档案局的清光绪二十九年、三十年的礼部咨文粘单文书也揭示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档案揭秘:河湟孝子张生根

  百年前文书曲折现世

  “说起这份礼部咨文粘单委托给城北区档案局保存的事情,还有些曲折。”张发威说,

  “这份东西一直在我家放着,以前,家中识字的人不多,大家只知道这是代表先人功绩的物件,从来没仔细看过。一次,我的一位朋友来我们家,喧着喧着就聊到这个上面。这个朋友在文化馆工作,他对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我就给他看了。看了之后,他说很有价值,让我好好保存。”

  后来,张发威的朋友把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城北区档案馆卫馆长,卫馆长就马上派人联系到了张发威,说档案馆想帮他保存这份珍贵档案。起初,张发威和家人并不愿意把东西交给档案馆保存。“害怕被拿走了就不还给我们了。”张发威的妻子笑着说。2007年,经过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多番解释,张发威放心地把东西交给了档案馆保存。 7月16日,再一次看到自家的宝贝,张发威不禁感叹:“档案馆的保存条件比我们家好多了。”

  孝子感动来维礼

  在张氏家族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光绪年间,互助沙塘川人张朝堂不幸辞世,留下年仅27岁的妻子张蒋氏和4个孩子。在靠天吃饭的农耕时代,一个寡妇带着4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是非常困难的,无奈之下,张蒋氏就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依附娘家姑舅(青海方言:表哥)生活。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大雪下了整整一夜,一大早,张蒋氏的儿子们就在院子里扫雪。张蒋氏心疼儿子,也出来帮忙。等他们扫完雪,回到屋里,张蒋氏看到姑舅的儿子还没起床。正好碰到姑舅,张蒋氏忍不住问姑舅:“下这么大的雪,你的儿子为啥不出来扫雪?”姑舅说:“同人不同命哩!我的儿子就是睡觉的命。”张蒋氏听了,非常难过。

  话说张蒋氏也是个十分要强的女人。第二天,她就带着儿子们离开了姑舅家,独自拉扯4个孩子生活。

  离开姑舅家后,张蒋氏生活得特别艰难。张蒋氏觉得光靠地里的收入养活不了一家人,就打算把大儿子张生根送去学徒。恰逢山东青州的匠人做的托笼(音,青海方言:蒸馍馍用的蒸笼)特别受欢迎,张蒋氏就把张生根送去学做托笼了。

  张生根学成后,就走乡串户给人做托笼。

  有一次,河湟名士来维礼家要做托笼,张生根就去了。由于张生根干活认真仔细,来家人都觉得很满意,不过,他们也发现了一件怪事。每晚做完工,张生根都会带走一个小包,这个小包里装的是一些肉。起初,来家人以为张生根手脚不干净偷了家中的肉,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来维礼。来维礼让家人仔细观察看看是不是张生根在偷东西,结果发现张生根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把肉挑出来包起来,只用剩下的菜汤泡馍馍吃。来维礼觉得非常奇怪,就把张生根叫来问话。张生根告诉来维礼:“我的母亲年轻时就守寡,养活几个儿子非常不容易,我现在外出干活有肉吃,不能光顾着自己吃,所以我把肉挑出来带回家给母亲吃。”来维礼听了,觉得张生根是个孝子。他又派人去张生根所在的村子打听,结果真是像张生根所说的那样,于是,来维礼就举荐张生根为孝子、张蒋氏为节妇。

  《西宁府续志》记载张生根孝迹

  《西宁府续志·孝子》对张生根行孝的事也有记载:“张生根,沙塘川农家子也,幼失诂,然至孝性成,事孀母养志承欢,与书史中所称古孝子行为相吻合,有非寻常读识字者所能望其项背……吴学院手书‘纯孝性成’四字,以旌其门楣,并奏请旌表,奉文照准。”旌表张蒋氏为节妇的事情也在《西宁府续志》中有所记载,并有“吴学院亲书‘贞寿之门’匾额以赠”。

  来维礼是《西宁府续志》的主笔之一,他将孝子张生根、节妇张蒋氏写入,更加印证了张氏家族故事的真实性。据张发威回忆,互助老家确有两块牌匾,一块为“纯孝性成”,一块为“贞寿之门”。牌匾上除了几个大字外,还有一些小字,大致是谁举荐、谁题写牌匾等。 “据我父亲讲,随礼部咨文粘单颁发的还有一份圣旨。1928年青海建省的时候,圣旨被省政府收走了,从此便下落不明。”张发威说,“本来老祖奶奶张蒋氏的名字还可以刻在牌坊上的,不过她在朝廷的诏书颁发之前就去世了,就只在孝弟祠内立了牌位。因她是在74岁高龄去世的,所以牌匾上成为‘贞寿’,也就是贞洁长寿的意思。”

  白银三十两表彰孝子

  这份礼部咨文粘单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九日,礼部奏请表彰节妇孝子的文书,根据陕甘总督崧的奏请文书,有节妇4人(包括张蒋氏)、孝子1人(张生根),他们的事迹都和事实相符,请求旌表。节妇发给白银三十两,官府给建一座牌坊,把节妇的名字镌刻在上面,地方上已经立牌坊的,把节妇的名字镌刻在上面就行了,不再另外给子建牌坊了。孝子也给白银三十两,建一座牌坊,镌刻孝子的名字。已经去世的节妇在孝弟祠内设牌位祭祀。另一部分是光绪三十年三月的“上谕”,也就是皇帝的批复。皇帝批准了礼部的奏请,让礼部遵照奏请文书里面的内容办理。城北区档案局陶局长说:“从这份礼部咨文粘单我们可以看到清代河湟地区表彰孝子节妇的具体做法,有很强的史料价值。”(赵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