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景观的精彩呈现——摄影节《影像中国》国内展区特写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7-15 10:06    编辑: 李滨         

  走进《影像中国》国内展区,眼前处处闪现着熟悉的中国场景。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斑驳苍凉的历史古迹,质朴厚重的民俗风貌,静寂美好的寻常日子……一组组影像向你讲述着古老中国的悠悠历史,讲述着长城内外的万种风情,讲述着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无论是北国的凛凛冰雪,还是南国的小桥流水,每一幅作品都凝结着摄影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审美取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人们陈述和倾诉,与人们沟通并交流。

  著名摄影家梅生的风光摄影让人眼前一亮。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不仅为观众营造了一种意境,而且展现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鬼斧神工。中国十大风光摄影家之一的于云天以一组《中国经典风光》而引起了观众的击节赞赏。那壮阔雄浑的格拉丹东雪山,那云雾飘渺的长城雪雾,那静寂神秘的香格里拉,那蜿蜒如音乐般流淌的三江之水,都是那么吸引人……

  对于从事摄影的人来说,奚志农这个名字连同他的环保专题也许并不陌生。正是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正是他,通过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长期拍摄,对滇金丝猴和它们所栖居的一片原始森林的保护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正是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情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也是他,倡导并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而今天,奚志农第一次为高原人民带来了他的人物摄影——《镜头中的原住民》。这些拍摄于青海可可西里、天峻、三江源地区以及云南德钦、新疆塔什库尔干的人物,看上去或刚毅、或柔软、或庄重、或淡定……每一张照片都隐藏着一双干净的眼睛和一颗仁爱的心。是啊,拍风光尚且体恤自然,拍人文,又怎能不怜爱百姓?这些照片能让你感受到奚志农对生命的尊重,他平等、谦卑和敬畏地对待每一个站在他面前的人。正是因为拍摄者所具有的良知和情怀,这里的每幅图片便都充满打动人心的暖意。

  不少人围拢在著名摄影家刘宽新的《天堂青海》系列作品前指点着,谈论着。作为国内最早开始数码实践的摄影师之一,刘宽新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数码应用技术。透过一幅幅聚焦青海自然风光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摄影家眼中的大美青海,看到了摄影家对于青海高原的理解和挚爱。雪山连绵,草原辽阔,戈壁苍茫,溪水奔流……影像中的青海是这样多姿多彩,这样使人流连,这样让人一唱三叹!它的雄浑与豪迈、神奇与庄严、圣洁与浪漫、现实与梦境,都在刘宽新的镜头中一一得到展现……一对来自天津的父女是在去西藏旅游途中顺便来看展览的,16岁的女儿高兴地告诉记者:“真没想到青海这么美丽这么辽阔。我去了青海湖和塔尔寺,觉得已经不虚此行了,看了刘老师的摄影作品,才知道青海的美景还多着呢。这次放假,选择来青海、西藏真是太对了,留点遗憾吧,以后再来。”

  国内展区作品内容之丰富,拍摄手法之多样,让人有美不胜收的感觉。《水乡顺德》《走进香巴拉》《龙胜神韵》《七彩大凉山》等摄影组照刚刚让参观者一览祖国大江南北的自然风光;《洇相》《平凡空间》《渐行渐远》等甘肃十三人展,又为观众展开了一幅陇原山水、人文的多彩长卷……

  作为此次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的评委,《中国摄影》主编陈仲元告诉记者:“应该说,此次《影像中国》的作品总体水平比较统一。这说明随着近几年摄影的普及,摄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国内参展部分都不是单张照片,而是以组照形式呈现,这样做,对观众可以形成比较深刻全面的印象,对每一位摄影者的摄影技巧、创作、观念,无疑也会有很大的促进。”

  省电信公司退休老员工,年届80的赵秋生告诉记者:“每年摄影节我都会来,我喜欢摄影,最爱看关于咱们青海的摄影作品。三江源我没去过,我把那几幅三江源的图片都拍下来了,回去再好好欣赏。”(王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