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2日开幕的2014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上,李晓南民俗专题的摄影作品“社火”的红火场景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作品是作者用老式一次成像相机拍摄而成,呈现出敲锣打鼓、披红挂彩浩浩荡荡的社火演出场景。陈旧的画面感,衬以麻纹底、辅以木框,加以书法说明。展品将书法艺术与摄影艺术相融合,为摄影艺术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显得独特而不流于俗套。青海社火,是在高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艺术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糅合了青海各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高原特色的社火艺术,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演唱小调在青海各民族中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正如李晓南在一幅配文中所描述的,社火及其歌舞在青海民间的传承,是中原文化深厚影响的标志之一。
影像时代的非遗就是还原和珍藏来自祖先的记忆,对地方文化艺术形式及传承人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和记录,既是摄影家们用镜头捕捉的一个亮点,更是生动的活态文化传承世界。
在“天域心缘”的拍摄者贺凤龙看来,高寒缺氧,环境异常艰苦的三江源地区是梦寐以求的天堂圣境,是实现理想的创作沃土。为此,他的镜头以写实和艺术创作相结合,以寻求突破创新形式,扬弃繁杂注重凝练,捕捉典型抓取瞬间,挖掘作品思想内涵为目的,在人文和民俗创作中积极寻觅着。
虎仁山的以人文民俗为主题的“高原人文”摄影作品,以深厚的情感,主观上的意愿表达,体现了他对那些不起眼的情节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注,给观者留下了诸多美好记忆和联想。《互助土族婚俗——哭嫁》里掩面而泣的新娘及母亲教导女儿的絮叨表情和不舍泪水,就将婚俗中出嫁新娘的“哭嫁”细腻而准确地表现出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文化基因,是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永远的精神财富,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永恒魅力。摄影家从影像的角度将知识性、艺术性和光彩性结合起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镜头,拓展了人们的视野,给广大观众也带来很大的收获。在展馆现场,记者遇到了先后三次来到三江源地区拍摄,来自白银市的高子强。他说,原生态的东西就是摄影家的天堂,许多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是通过摄影家发现、拍摄,才加以保护起来的。
主题影展中的参展作品既是被传统文化打动的精彩瞬间再现,也是在讲述一个个青海民族、民俗、民风故事中的一次次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沟通。
走着看着,看着黄河两岸山乡春意,雄姿山林旁的七彩经幡,我想到了影片《静静的嘛呢石》、《智美更登》,“非遗”是万玛才旦影片中的主旋律。尤其是影片《五彩神箭》,正如万玛才旦所说,他是以传统的文化、仪式、传说等为背景,叙述了射箭比赛的变迁史,讲述当下的藏族人如何发扬和保持这种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传统文化。正如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郑茜曾谈到的,现在被打碎最多的东西正是文化遗产,就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传统。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漂泊不定的文化遗产要寻求归依和归宿。我们看到,那些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大规模地被送进博物馆,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哪里去寻求真实的归宿呢?那就是影像。影像成为我们最后安放文化遗产的地方。它不是一个手段,也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地方、一个处所、一个实实在在的空间。(王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