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宁园林的擘划者龙膺

来源: 西宁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7-09 09:14    编辑: 王易         

  龙膺著线装书

  导语:龙膺出身文士,两次任职西宁卫。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地纵马驰骋疆场,建立“湟中三捷”等战功。

  在西宁执政期间龙膺专心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并创作了大量诗文,根据龙膺诗文的记载,当时印度僧人来西宁的还不少,并多有主持北禅寺等寺院的。如此珍贵的宗教历史信息,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未见片言只语,可见龙膺诗文在地方史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龙膺在任时,勤于规划改造西宁城区,他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清宁堂、醒翁亭、醉歌亭、达亭,形成了西宁一大园林胜地。

  龙膺出身文士,两次任职西宁卫。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地纵马驰骋疆场,建立“湟中三捷”等战功。在西宁执政期间龙膺专心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并创作了大量诗文,根据龙膺诗文的记载,当时印度僧人来西宁的还不少,并多有主持北禅寺等寺院的。如此珍贵的宗教历史信息,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未见片言只语,可见龙膺诗文在地方史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龙膺在任时,勤于规划改造西宁城区,他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清宁堂、醒翁亭、醉歌亭、达亭,形成了西宁一大园林胜地

  人物档案   龙膺

  明代文学家、官吏。字君善,号朱陵,武陵(今湖南省常德)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出身于书香门第,卒于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

  龙膺两次任职西宁卫。当国家需要时,他义无反顾地纵马驰骋疆场,建立“湟中三捷”等战功。他出身文士,创作了大量诗文,著有诗集《湟中集》,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他在任时,勤于规划改造西宁城区,造就了西宁园林胜地。

  人物点评

  龙膺一生坎坷颠沛,刚直不阿。以他的才气而言,可谓终究无大成。万历二十年,他上《谏选宫女疏》,惹下了大祸,一生三次遭贬、三次戍边。但他两次在任职西宁卫时,且恪尽职守,锐意图进,同时热爱西宁热土,颇多作为。他描写青海地理山川形胜和民族民俗风情的诗歌,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不仅擅长诗词文赋,而且善于散曲小令和戏曲创作,著有《蓝桥记》、《金门记》等剧本。他一生著述甚富。

  “湟中三捷”立战功

  龙膺万历四年(1576)中举人,八年(1580)成进士,时年才十九,到十七年(1588)升为国子监博士。父亲龙德孚曾任南京户部员外郎,亦长于诗文。龙膺因此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青少年时便写出了一些像样的文章。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初,)龙膺被朝廷谪贬为西宁卫监收通判,四月到任。龙膺来到西宁之时,正是青海湖和河西松山地区蒙古诸部最为昌盛之际,祁连山两麓屡遭其袭击抢掠,尤其是西宁卫地区“岁无宁日”。

  这年五月,明军为防御“海寇”,潜师奇袭西甘浚山青拔都儿蒙古,尽覆其众,青拔都儿只身逃脱。于是,龙膺与参将达云兽等谋乘其余势重创青海蒙古。

  六月,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抵任西宁。龙膺遂为刘敏宽等出谋划策,于九月九日设伏西宁南川,大破青海永邵卜蒙古于捏耳朵峡(今湟中县上新庄一带),

  又于十月下旬大破青海蒙古永邵卜、火落赤、真相、瓦剌他卜囊等部联军于西宁西川(今湟中县汉东、多巴一带)。

  史称这三次战役为“湟中三捷”。特别是南川一战,被当时朝野誉为“西陲战功第一”,二百年无前的奇捷,明神宗为此专门祭告郊庙。龙膺在战役中贡献厥多,战前策划均出自龙膺,并因与上司意见不同,龙膺立下了“倘或不利不侫,以身当之”的军令状,因此才有了统一的军事部署。而在具体的战役中,转挽军储,奋不顾身,兵部尚书石星在战后给神宗的秦折中说“龙膺本雍容冠王之材,负叱咤摧山之气,临阵不辞锋镝,挥戈足扫穹庐”,而当时“人皆以为实录。”事后,以功升为西宁卫监军同知。

  筑边和兴学、修志

  因为西宁两川之战,青海蒙古贵族一蹶不振,西宁地区相对平安无事,所以龙膺担任同知一职后,主要用于筑边和兴学、修志等方面。所谓“筑边”,就是与屯兵通判高第联手,沿西宁卫周边修筑边墙、峡榨、暗门等,并派兵驻守,以防蒙古骑兵随时侵入。而“兴学”便是针对西宁地区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局面,大力兴办社学,招收地方民间弟子读书,以提高边民素质和普及教化。但由于史料的匮乏,龙膺在这两方面的具体贡献不甚明了。

  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龙膺完成了编修《西宁卫志》的工作。在此之前,西宁人张芝(又作张莱)曾修《西宁卫志》,但已不存。而龙膺所修《西宁卫志》是现在所见的青海第一部志书。尽管为今人辑录的残本,但从其结构、叙述风格、语言文辞看,堪称志书中的上乘之作。关于此书作者,诸家目录均著录为刘敏宽、龙膺纂修,实际上根据这部志书的质量和当时二人的职务以及个人擅长,很可能出自龙膺之手,但因刘敏宽职衔大于龙膺,故署名在前而已。

  开建了西宁园林胜地   以优美的诗文记载

  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龙膺的父亲病殁,他回故里服丧守墓。三年后赴北京,任职于户部。三十四年(1606)秋天,任陕西按察使事,备兵甘州,并把母亲接到任所服侍。刚一年,母亲去世,龙膺办完丧事后,于三十六年(1610),因田乐、乔廷栋等人的推荐,起用为西宁兵备副使,因此龙膺第二次来青海任职。这时的西宁卫地区因无“海寇”之患,没什么战事,所以龙膺专心于文教事业的发展,并创作了大量诗文,他的诗集《湟中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便是这时期写作的,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史料。如西宁北门外香水园,据《西宁府新志》记载,开辟于清代乾隆年间,而地方史志学界也皆信以为是,但龙膺的诸多诗文却不厌其烦地记录了当时香水寺的有关情状、他开辟修建香水园的史实以及园林建筑情况。其《北泉香水寺碑记》云:

  自北泉清宁堂而东为清凉界,入为寺曰香水,门曰甘露。

  由门稍南折而东,殿嶷然而峙,供调御金姿龙象具集,左至指,右法喜,为堂二翼如也。环埤堄若抱衷殿而掖两台,高十数仞旁出,较与殿前楹齐。垮台而楼者二,东西相望。建已百余载。

  说明香水寺早在明代弘治年间就已建成了。而龙膺不仅在其周围勘察泉水,开凿了有利于百姓饮水的蒙惠泉,还大兴土木,先后建成了清宁堂、醒翁亭、醉歌亭、达亭,形成了西宁一大园林胜地。与此同时,龙膺写作了《北泉清宁堂记》、《醒翁亭记》、《丈人亭记》、《醉歌亭记》、《达胜亭记》、《湟北蒙惠泉记》等散文和《北泉杂咏》等诗歌。

  记录珍贵的宗教历史信息

  龙膺在公务之余,与西宁社会各界广泛交往,并作为素材写进他的作品中,保存了许多极为宝贵的历史信息。其《赠西天竺比丘,梵名婆羯延,主北禅古刹十六韵》小序云:“新有二僧亦自西天竺至,一名冷克卜里,一名独哇加句,皆深目黧皮,卷髯长发,而臂有印如花,胸有毫毛数寸,简默持戒律,……”又根据其《中元夜北泉观放盂兰水陆灯》等诗文,说明当时印度僧人来西宁的还不少,并多有主持北禅寺等寺院的。如此珍贵的宗教历史信息,在地方史志文献中未见片言只语,可见龙膺诗文在地方史上无可替代的价值。

  龙膺还与当时西宁卫地区的文化人张问仁等有颇多交往,其《湟中张以元藩参招游南园即席赋十六韵》等诗歌就生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而《湟夏大旱,步祷龙渊,因效苏长公遗事,缒虎头骨于其下,遂大雨,湟人赵长史、邹、刘二茂宰、谈运贰四君诗来志喜,倚韵答之如数》等诗文,则说明当时西宁地区还有一批能诗善文的文化人,并与龙膺有交往,而龙膺也对地方人士颇为尊重,不以官大才高名气大而藐视地方人士,诚是难得。

  留下独特的青海地方史文献

  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夏天,西宁大旱,龙膺作为地方官焦急万分,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传统观念,他只能祈求于龙王。为表示诚心,龙膺几次亲率地方官员,徒步从城内走到湫池(今西宁西郊苏家河湾)和龙渊(在今西川杏园)进行祈祷,拳拳之心,昭然可见。所以,除上举与祈雨相关的诗歌外,龙膺还做有《祈雨文》、《祈雨祭龙王告文》等文,这些诗文不仅是独特的青海地方史文献,同时也是难得的历史民俗资料。

  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龙膺调任山西右参政(一说陕西参政,误),分守河东道,驻蒲州。次年移治宁武。又一年,东北抚顺、清河等地先后被后金攻陷,龙膺连连上书,以“湟中三捷”以及战后奖惩等事实,指陈朝廷弊端,条陈军事谋略,但不为朝廷所用。熹宗天启元年(1621)六月,迁为南京太常寺卿。当时其同志多以为他因此必大有作为,但终因与时龌龊不合,且厌烦官场尔虞我诈的生活,屡屡上书请求辞职。最后竟持冠而去,隐居于家乡的濦泉、果胜二园,以诗酒自娱而终。

  他描写青海地理山川和民族民俗风情的诗歌,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欣赏价值。如六言绝句《塞上杂咏四首》云:

  山际炎云似夏,林端骤雨俄秋。居者惟毡与褐,羁人乍葛复裘。

  熏酷饮如甘露,香粇精比明珠。亭堠星罗留塈,里廛云集氍毹。

  蕃杀椎牛佞佛,羌人屠马祭天。五月阴峰尚雪,三春荒戌空烟。

  元兔城南月出,黄羊川底草肥,别垒狼烟忽举,远山猎骑初归。

  清廉放达,才名冠一时

  龙膺“清廉放达,才名冠一时”,不仅擅长诗词文赋,而且善于散曲小令和戏曲创作,著有《蓝桥记》、《金门记》等剧本。他一生著述甚富,生前就刊印有《纶濦文集》28卷,诗词赋有《九芝集》、《湟中集》、《晋宁集》、《沦濦集》等。龙膺生活的年代,正是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明代晚期,而他又属壮怀激烈之士,诗文中多有诬骂后金之辞,故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不能流行,即使到文网渐驰时汇刻,凡遇有碍满清的字词,也皆用墨钉代之。

  龙膺生前命运多乘,沉浮于宦海底层,故《明史》和《明史稿》无传,而《明人小传》、《明诗综》及《湖南通志》、《甘肃通志》、《山西通志》、《西宁府新志》、《常德府志》等虽有传,但皆极为简略,且多抵牾。即使其好友汪道昆、现代学者叶德钧等人较为详细的记述考证,也颇多遗漏和失误。其生前身后遭遇,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