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足以令呱呱坠地的婴儿学会奔跑。
五年,足以令青涩的少年变得成熟。
五年,年轻的文峰碑自行车赛的“体魄”不断“强健”
参赛队伍翻番,车赛实现质的飞跃
2010年7月,西宁市第一届文峰碑生态旅游景区山地自行车邀请赛“呱呱坠地”。经过五年的锤炼,参赛俱乐部和团队从第一届的12支增加至本届的28支,运动员从第一届来自12个省区市的200多名增加至本届18个省区市的近400名,并再次迎来了外国选手。如今,该项赛事已成为西宁市规模最大的山地自行车运动赛事,每年都吸引着无数人参与到自行车这一时尚环保的新型运动之中,而作为“西宁古八景”之一的文峰碑更吸引着全国及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山地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来一睹高原古城的风姿。
巧选比赛线路推介亮丽中区
山地自行车比赛,线路和赛道的选择尤为重要。城中区是古城西宁的老城区,城区有北门城楼、文峰碑、青唐城遗址、香水园、杜家庄汉墓等历史文化古迹,而城南新区杜家庄有独特的村落布局、温泉地热、农业和浅山林地等旅游资源。如何在比赛的同时,将这些独有的旅游资源推出去,城中区充分利用这一对外宣传西宁的好时机,巧选比赛线路,赛道的选择基本囊括了中区知名景点和主要道路,如此一来,可将中区独特的城市风貌充分展示给全国各地的运动员。现在看来,赛事不仅为众多体育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成为有力宣传“夏都西宁·多彩中区”的一个窗口、一张名片。
精心打造比赛更加规范专业
如果说首届山地自行车邀请赛还处于摸索阶段的话,那么现在,城中区可以有底气地告诉大家:“我们的比赛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专业了。”
为了使赛事更规范,城中区科技文化旅游局向外地取经,优化比赛线路、科学设置赛道指示牌、采用“双屏电子计时系统”,这些举措既提升了赛事规格水平,又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在比赛类型上,绕圈赛、竞速赛、荣誉赛、团队赛、爬坡赛、场地趣味比赛等让自行车比赛走出单一模式,不断推陈出新,尝试国内外前沿的比赛形式,与青海高海拔的地理环境相结合,打造了独一无二、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运动品牌,得到了专业运动员的肯定。
首次迎来外国选手
与前几届比赛相比,本届比赛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韩国、南非、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9个国家的27名国外自行车爱好者参加,这也是5年来首次迎来外国选手。来自韩国的小玄是青海民族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本届比赛的外国选手之一。小玄说,他的家人特别喜欢去青海湖旅游,每年夏天,家人和朋友都会去青海湖游玩。通过这次比赛,他知道了西宁还有这么多美丽的风景,今年,他想带家人去文峰碑看看。
借环湖赛东风亮城中区名片
多年来,环湖赛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早已被世人所熟悉,成为大美青海对外宣传的一张金名片,也成为世界了解青海的一个窗口。在它的带动下,青海乃至全国的自行车运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将西宁打造成山地自行车运动的乐园!”这一思路在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因为,这个思路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抉择,巧借环湖赛东风!
“有了大的环境,我们山地自行车运动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阳光、空气、土壤、园丁都有了,一定会绽放出鲜艳的花朵。城中区的山地自行车赛,就是这样的花朵,它一定会茁壮成长。”城中区对此信心十足。
这不只是一场比赛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山地自行车赛活动中,儿童趣味自行车比赛、欢乐家庭趣味骑行活动、体育与旅游商务推介活动、赛事文艺表演等一系列体育与旅游商务推介活动、体育与旅游商务摄影展览活动相伴相随。
邀请赛带来的经济点是组织者精心培育后结出的硕果,这一硕果是城中区科技文化旅游局贯彻落实西宁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决策的具体行动。这项工作对于促进城中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服务质量、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旅游好戏连连
近两年,城中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特色山地旅游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旅游活动,使中区乃至西宁市民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使“多彩中区”这张名片更加响亮。
不仅如此,在一系列体育、文化活动的带动下,全民运动的热潮再一次掀起,低碳、绿色出行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据城中区科技文化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6月至10月,中区将举办青海地方民间曲艺演唱比赛、多彩音乐节、社区群众书画摄影展、“夏游西宁,畅游青海湖”全国自驾游发车仪式、社区群众广场舞蹈大赛、户外山地运动体验赛、农民篮球赛等精彩纷呈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