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泽盆地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5-09 09:24    编辑: 马燕燕         

  土尔根达坂山下,大、小柴旦湖像两颗灿烂的明珠镶嵌在柴达木盆地上。两湖景色优美,且富含硼、锂、硭硝、钠盐。1963年,科学家在大柴旦湖滨发现了假六边形章氏硼镁石和尖棱面体的水碳硼石,这是中国首先发现的新矿物,丰富了世界矿物学的目录。

  小柴旦湖景观独特,夏秋之际,湖边出现一圈耀眼的白霜,如同蓝宝石镶了一道银边。这是湖水渗透析出的硭硝,经风化脱水,变成了硭硝粉末,此时用笤帚扫集,即可供工业使用。湖边芦苇丛生,岸草萋萋,招来成群的野鸭和天鹅。天鹅的居所十分讲究,有芦苇造就的“走廊”、“客厅”、“卧室”,干净又整齐,充分体现出她们爱美的秉性。

  小柴旦湖硼含量高达80%,因此曾是中国的硼砂基地。20世纪60年代初,此地硼砂厂大干正酣,每年从两湖炼出的硼砂达到6万多吨,曾为国家偿还了一笔巨债,大、小柴旦湖也几乎倾尽精华。现在硼砂储量所剩无几,已退化为10%品位的贫矿。

  除硼砂外,小柴旦的又一功绩,是1982年曾在这里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原生层位,并出土了23000年前古人类使用过的刮削器、雕刻器、砍砸器等石制品。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如同一双玉璧,镶嵌在怀头他拉草原上。传说中,他们是一对情人:少女温柔美丽,少年英俊强壮,他们深深相爱。他们的爱情是凄美的:少年死去,化为托素湖,少女殉情,化为可鲁克湖。少女临终前努力爬向情人并伸出玉臂,指尖碰触到情人的刹那,少女死去。她的玉臂化为一条小河,与情人血脉相连。

  “可鲁克”是蒙古语,意思是“多草的芨芨滩”,也有人说是“水草茂美的地方”。可鲁克湖是一个微咸性淡水湖,面积为57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7米。水色清澈,湖面平静,水草丰茂,有阴柔之美。环湖浅水区盛产芦苇,夏天,远远望去,宽约100米、长约30多公里的繁茂芦苇随风摇曳,仿佛少女脖颈上绿色的绸巾。

  可鲁克湖是一个外泄湖,巴音郭勒河的水在湖中回旋之后,从南面的低洼处流入托素湖。

  这条7公里长的小河就是少女的玉臂。

  “托素”也是蒙古语,意为“酥油”。托素湖的面积比可鲁克湖大三倍多,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内陆咸水湖,含盐量很高。湖中极少动植物,周围也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荒凉寂寥,寸草不生,但托素湖湖面辽阔,无遮无拦,晴天时,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大风起时,浪涛汹涌,拍岸有声,颇有阳刚之气。

  中国的池盐多在青海,青海的池盐集中在柴达木盆地。柴达木在蒙古语中意为“盐泽”,就是盐水积聚的盆地。

  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海水退出柴达木盆地,印度洋的暖流又被阻隔于喜马拉雅山之南,断裂、干旱、大于降水量上百倍的蒸发量,各种自然的因素共同作用,在柴达木造就出30多个盐湖,各种盐的总储量在1000亿吨以上。一个区域内积聚着这么多的盐湖群,蕴藏着如此多的稀有元素,举世罕有。按大类分,柴达木的盐湖中有钾盐、锂盐、钠盐、镁盐、硼盐;以色彩、形状分,有白盐、红盐、青盐、黑盐、雪花盐、粉条盐、珍珠盐、葡萄盐、玻璃盐、水晶盐……柴达木有7种矿产居全国之首,而6种就出自盐湖。

  察尔汗盐湖距格尔木市60公里,面积达5658平方公里。察尔汗盐储量达600亿吨,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7%,是中国唯一的钾盐基地。实际上察尔汗的盐是开采不尽的,因为格尔木河带着昆仑山的盐矿物不停地补充进来,形成采了又生的矿床。

  阳光下,盐田特别壮观,鹅黄、淡绿、翡翠、金红糅在一起,呈现出童话般的绚烂、神奇。虽说不见一棵草,但盐花在卤池边展现出永恒的风景,钾盐、钠盐、光卤石结晶体,如寒梅、秋菊、牡丹、迎春花……艳丽夺目地开在一起。

  人们说:“不溜盐桥,不算到过柴达木。”一座举世无双的盐桥,长达33公里,折合中国度量衡单位,正是1万丈。她横跨在察尔汗盐湖上,没有一个螺丝,没架一根钢梁,没建一个桥礅,没铺一块水泥板,而承载能力却超过了任何现代化桥梁,每平方米可承重达6000吨以上。

  盐桥养护简单,省钱又省力。当桥面出现坑洼,道班工人只需要从路边铲盐撒在里面,再从溶洞里舀几勺卤水浇上,盐粒很快溶化,太阳一晒,坑洼平复,真是比钢筋水泥桥还平整坚固。

  茶卡盐湖像一个巨大的白玉盘镶在戈壁雪山之间,这个“盘”有17个杭州西湖大。

  茶卡是藏语,意思是“盐池”,其盐简称“青盐”。青盐虽产地偏远,却名列史册。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推其为“盐中之首”。青盐也走进了清代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漱口用的就是茶卡青盐。

  茶卡盐湖景色很美,迷蒙如拂晓的海面,盐盖如无际雪野。傍晚站在盐湖上,唯见采盐船的光柱,把湖天分成片段,将铁青的远山剪贴在蔚蓝的天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