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王家的火把节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5-09 09:24    编辑: 马燕燕         

  早在两千多年前,青海湟水谷地是羌族先民生活繁衍的地方,至今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许多羌族人活动的影子和生活的习惯,下王家火把节便是羌族文化的一种遗存。它由最初古羌人纪年先祖炎帝演变至现在,充分说明了火把节与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间信仰、本土宗教的密切联系。

  下王家在距乐都区东南16公里的洪水镇虎狼沟内,北临蜿蜒的湟水,南眺“南山积雪”,西枕东坪遗址,东靠洪水坪台,整齐划一,方方正正的村庄在袅袅的炊烟中显得宁静而悠长。始建于1863年的下王家,彰显出文化内涵的丰富历史的久远;经历风雨的剥蚀,记录战乱年代先民为躲灾避难的15个白崖窑洞,如今洞内依然遗留着炕头、锅底和抵御外来入侵者的石块,见证着遥远的历史;五个壮年人才能合抱的古槐显得嶙峋而苍翠;挖土耕田过程中所见的陶罐、青瓦和砖雕则述说着曾在下王家生活的先民的历史文化的灿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人们耍完了社火,串过了亲戚,下王家的火把节便拉开了喜庆的序幕。

  正月十六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忙着扎火把,做火龙。火把每户至少要做一个,各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可能要将火把做的完美无缺。每个火把———小火龙体长不过一米,但最经典与拿手的主要集中体现在有突出龙舌,凸现张牙舞爪之气、神态各异的龙像上。同时,每家还要准备几个大小不等的灯笼,悬挂在自家庄廓周围的巷道上。这些灯笼有水果类(如西瓜、草莓等),也有花卉类的(如莲花、牵牛花等),还有现代生活中的卡通人物形象,一个连着一个,一排连着一排,摇曳在夜晚的寂静中。当然最耀眼的要数村庄上的两条大火龙,它可是村里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两条火龙制作时,中间放上一条长长的易燃的木棍作“龙骨”,中间摆放两条自龙头至龙尾的长绳作为“龙筋”,在铺以红麻草之类,外面再用油菜秸秆包裹上,并用草绳捆扎好,这便成了“龙身”。龙身的长度一般为36尺(360寸),象征一年360天(古时将一年定位360天),龙身一般每三尺为一节,每三节为一大节,共12小节(一年12个月)意为熏天初祟,还渡祛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龙身“戴上村上能工巧匠用纸浆黏糊的栩栩如生的龙头,两条巨龙便由此诞生,这便是正月十六火把节的重头戏了。

  在场子上面,3个塑像大清早就已经被村民虔诚地端放。他们分别是灵官爷爷、金山娘娘、黑虎爷爷。分别主冰雹、多子、疾病。据老人们介绍,每年抬龙的人都要提前问佛爷。今年是马年,只有属马、龙、虎的人才可以抬重达400斤的龙。白天,耍了正月社火的姑娘、小伙,在早已搭建好的戏台上舞弄起已经演熟了的文艺节目,在音乐节奏中尽情释放着春节最后一天的精彩。傍晚,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赶集般的云集在下王家。庄子一下子变成了人的海洋、灯的世界。两条火龙在各家小火把的簇拥下,在村里最有名望的老者披红搭彩地发出出发令后,由二三十个小伙子抬着龙迅速向西山,人称点火嘴的地方进发(这点火嘴据村里91岁老人王发忠说,他们小时候也叫点火嘴,点火嘴上常备干柴、麦草之类,它与洪水坪古烽火台平视相望,为在虎狼沟居住、繁衍的先民们提供了更多躲避战乱灾难的安全保障)。在西山半山腰点火嘴处,两条火龙已在此等候,而近百个小火龙(火把)则沿着陡峭的山路继续盘行直至西山最高顶,名叫大阵(又名雷公阵子)的地方待命。站在大阵顶,脚下早先到达洪水坪古烽火台(西汉时所留下的)点火的使者,看到暮色渐浓,便引燃柴火,于是狼烟、烽火腾空而起,站在大阵顶上的人们见火示警,纷纷点燃手中的小火龙,从山顶分南岭、北岭两路持火把蜿蜒而下,那熊熊燃烧的火把,像银河繁星缀满苍苍的山岭,那一个个相连、倾流向下的两排火把犹如两条舞动的金龙向山腰的点火嘴相拥而去。这跳动的火把与村庄上摇曳的灯笼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火与灯的图画,让纷至沓来的游客惊叹声四起。两路火把约莫二十分钟后,在点火嘴相聚。这时等待多时的两条火龙被火把从尾部引燃,抬火龙的小伙子一跃抬起火龙,在众人的吆喝、鼓劲声中快速下行。那急劲的脚步,在微微的晚风中,使两条火龙火势越来越猛,这些小伙子都清楚只要火龙身上的火越旺,今年的收成就越好;只要人人劲儿足,今年必将是一个风调雨顺年。两条火龙在众多火把的映衬和陪护下,很快就下到了山脚,进入了村庄。这时巷道里、大门前,人们早已准备好了一小堆一小堆的麦草,这些麦草堆以等同的间隔距离相连,贯穿全村的巷巷道道。两条火龙从南、北两个村口舞动而入,在火把手的协同下,点燃一个个草堆,人们沿着同一方向开始跳起了火堆。据许印芳《五圹杂俱·星回节考》“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的表述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火把节跳火堆这一活动的场景与内涵。于是,巷道上空有灯笼五光十色之照耀,下有火堆、火把、火龙之火光承跃,俯览整个村庄,巷道里犹如流淌着飞溅的钢花。

  待到草堆点完、跳完,此时已目睹完火把、火龙风采的人们,又风风火火地相聚于村外开阔的麦场上,只等火龙火把从村子上的观音寺拜香后呼啸而来。稍许,群情激昂的小伙子们风驰电掣般抬着火龙跑入麦场,投入早已在麦场上备好的干柴垒中,顿时,火焰在黑暗中蹿起七八米之高,人们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跳起了锅庄。此时对面高台上的烟花怒放,划响夜空,那一束束炸开的花束,表达了人们对今年好日子的期盼,村庄在火色、歌声、舞步中沸腾了,整个夜晚徜徉在欢乐与喜庆的氛围中。真乃“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姐妹舞蹁跹。”

  火把节年复一年,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它不仅仅是人们祈求丰年的活动,更是邻里间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