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神仙谱系完全不同的是,中国的诸位神仙,并没有独立的神格体系和严谨的社会关系。人与神的界线相当模糊。大概只有中国的老百姓,可以随意将人推向神位,甚至自己苦心修炼,都可以得道成仙。而中国人的想像力又太过充沛,现实与传说的界线,也往往被泛滥的想像力冲垮。中国的每一片土地上,也几乎都撒满了神话和传奇。
自我意识的强健,使得中国的神仙,也往往会多带几分烟火味,中国的神话,也少了几分神性的庄重和严谨,多了一些人性的温暖和随意。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但凡一方百姓喜欢的人,往往都会被在自然不自然间被推上神的宝座,并附会以更多的地域传奇。譬如说大唐时的文成公主。当年,当她远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有很长的一段路程是从青海经过。于是,当地的百姓抓住难得的机缘,开始按自己的意愿演绎文成公主的青海传奇。譬如说那座著名的日月山。传说当年文成公主经过日月山时,看到山的东面一派繁荣景象,再看西面,则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的荒凉景色。她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于是拿出日月宝镜,想看看繁华似锦的长安美景。又突然记起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一咬牙,便将日月宝镜摔在日月山上。当时的日月山叫做“赤岭”,因为文成公主这一摔,竟摔出一个纪念的新名字来。这个故事,自然是后人附会而来。如今的日月山两侧,修建有日亭和月亭,均为八角砖木结构,彩绘飞檐,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当地人如此虔诚,也只是为了纪念那位伟大的公主。
而在日月山的西边,还有一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虽然河水倒淌的奇观,其实是受地势的影响自然形成,可当地人更愿意附会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与文成公主有关。话说当年,文成公主和亲入藏经过此地,从这里继续往西,就不能再坐轿子,而必须骑马才能进入草原。文成公主想到从此远离父母之邦,一去难返,不由流下眼泪。一路上,公主的眼泪竟流成了小河,从此,草原上就有了这条从东向西流的倒淌河。如今,当地依然流传着“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的动人民谚。
被推上神位之前的文成公主,还无法做到超然,她依然需要神灵的庇护和眷念。当她经过现在的青南玉树市贝纳沟时,发现这里溪流涓涓,林木茂盛,景色非常秀丽,加上当地藏族百姓的盛情款待,便决定暂住下来消散心情。同时便令工匠、艺人在沟内悬崖峭壁上雕凿了大日如来等9尊佛像、大小佛塔和重要经文等数十处,并用汉文“亲自撰文著述其事”,以此方便和佛祖沟通交流,并求得心灵的安慰和神灵的保佑。70年后,唐蕃第二次联姻,当金城公主赴藏路过此地时,看到文成公主命随行工匠雕凿的佛像,颇为感怀,遂令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维修庙宇,并赐名“文成公主庙”。而在当地藏族同胞的眼中,这两位宛若仙人的大唐公主,曾授予他们开荒种田、织布、酿酒、歌舞等技艺,又带来佛祖的庇护,可谓功德无量。在他们心中,也早已将两位公主纳入他们祭拜的神灵。
千余年来,藏族同胞非常敬仰两位公主,常常千里迢迢来此顶礼膜拜,使得这座古老的庙宇至今香火不断,酥油灯长明。
青海的神奇地理,好像颇适合神话的发育和成长。
譬如位于共和县黑马河乡与石乃亥乡交界处,有一个藏语称作“鄂博”洞,当地人更愿意称其为神仙洞。洞口前的草地上有用碎石块砌成,呈方形的“多什乔”,是供奉神仙的天然吉祥物。而在“多什乔”的四周,遍布刻满经文的石片。虔诚的信徒认为,要拜青海湖必须先拜神仙洞。
洞只是一个天然的熔岩石洞,但据说没人探到洞底,故称无底洞。关于洞底的探索,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是从前人们曾经多次探索,都没有探清洞底究竟在哪里。于是有人想出一个办法,让一只羊驮上一条牛腿肉,再让一只狗驮上两捆青草,然后把羊和狗拴在一起,赶进洞内,看它们从哪里出来。当观察者徒行来到拉萨时,羊和狗竟也出现在拉萨。羊驮的牛腿肉,被狗啃光了,只剩了骨头,狗驮的青草,也被羊吃完了,只剩下了捆草的绳子。但故事到此也就不了了之,对于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也到此为止,到头来,也只是以科学的精神平添一段有趣的传奇。每年春夏之交,许多信徒千里迢迢赶来朝拜,不是探察,也不是好奇,他们只是坚信,钻一次神仙洞,就能消除百灾,终生平安。
而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回来,在通天河遭难落后的晒经台,竟在青海也可以找到真实的“原型”。在玉树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上面平坦光滑,旁边有一古松,树上挂满经布,这就是有名的“晒经台”。如今,当地藏族牧民还会在晒经台周围,挂起经幡,垒起桑台,经常在此敬佛祭河。也许,在淳朴的牧民心中,故事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信仰的虔诚。何况,信仰除却神圣庄严外,为什么就不能具备生动有趣的一面呢?
世界就是如此得有趣,有时候,莫须有的神话就和现实一样“真实”,有时候,现实又如神话一般不可思议。譬如说位于乐都区城南21公里处马圈沟口的瞿昙寺,就曾经上演过一场“歌声退贼兵”的人间奇迹。话说清朝初年,正是瞿昙寺香火鼎盛之时,有一次,一股土匪突然包围了瞿昙寺,连续围困数天,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随着时间的推移,寺内人心惶惶,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大家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愈听愈慌,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心理防线终是崩溃,作鸟兽散。从此,清静的寺庙敞开大门,每逢六月十五的庙会,寺里都会隆重举办“花儿会”,用歌声释放快乐,展示力量,并以此纪念一段不平凡的往事。
这个故事里,护佑芸芸众生的佛祖,是不是在用某种机缘暗示尘世间也会蕴含巨大的力量?身为尘世中人,我们不得而知。但尘世间,人类真是可以拥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奇力量。譬如青海湖畔的金银草原上,曾矗立着“两弹”研制基地的原子城,便曾涌动过惊天动地的科学力量。
是的,许多神话背后,说到底还是缘于科学的力量。还如那个瞿昙寺,虽是传统的木结构古建筑,可六百多年来安然无恙,不怕洪水,也从不惧雷击。这一切都与传说中的瞿昙寺“有避水珠,水不能侵,有避火珠,火不能近”的神话无关,而是缘于古人的巨大智慧。寺院之所以免遭洪水之灾,是因为古人巧妙利用地势,选址得当,因为寺的靠山前地势开阔,坡度平缓,便于修建建筑物和排水,而且靠山与侧山之间各有一溪,一左一右按地势汇入瞿昙河,同时也就起着天然排洪沟的作用。关于防雷,则是缘于瞿昙寺靠山高两百多米,而寺院最高的建筑隆国殿则高26米,于是,主山就如一个巨大的防雷天线,以山顶为圆心,四周有一个伞形的保护区域,而寺院恰在这个范围内。
如果尊重自然,并学会巧妙地利用自然,那么人类的智慧就会绽放出神奇的力量。若是不尊重自然,那么野心再弘大,愿望再美好,奇迹也会变成遗迹,神话将会变成笑话。
精神的世界里,想像力恣意些倒也无妨,可在现实的世界里,还是要少些面对自然的疯狂,只有这样,青海的神话,才会成为大美背景下,成为一道灿烂的彩霞……(下)(断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