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记忆:青海学子在李庄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4-21 09:14    编辑: 李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纷纷迁至后方。上海同济大学的师生们也开始了内迁办学之路,在三年五迁武汉、衡阳、桂林等地后,1940年10月,最终落脚四川李庄,由此得以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存了中国民族教育的精华。

  今年93岁的师道兴老先生是青海西宁人。日前,师老先生将自己曾在李庄求学的经历写成文字,辗转托人从上海送至本报编辑部。记者随即与师老先生取得联系,听他讲述了那个烽烟四起的特殊年代里,一位青海学子记忆中的李庄岁月。

  从西宁到李庄

  师道兴出生于1922年,他的外公是我省民国时期著名的篆刻家、书画家晁永炘。家学渊薮,师道兴自幼便勤奋刻苦,高中时,考入刚成立不久的“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湟川中学”。

  1942年,师道兴从湟川中学毕业,并以优秀成绩考上了国立上海同济大学。其时,国立同济大学刚刚经历了三年五迁,在四川李庄办学也不过两年,历经颠沛之苦的同济师生总算有了一张相对稳定的书桌。 1942年7月,师道兴从西宁启程赴李庄,就读于同济大学工学院。面对日本铁蹄的践踏,师道兴深知:唯有努力学习,才能实现文化抗战。因此李庄四年,师道兴以青海人特有的勤奋与刻苦,拥抱着在同济大学的每一个晨曦与落日。师老先生回忆:“同济大学实行的是德国学制,采用的是德语教学。我所在的工学院电机系修业年限为六年,其中德语学习一年,英语为第二外语,基础课学习一年、专业课四年。”在上海生活了半个多世纪,师老先生已经讲得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但交谈中,仍不时有青海口音流露出,令人生出“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慨叹。

  靠补助金完成学业

  悠悠七十载,对于在李庄时期的同济大学的一些更多细节,师老先生的记忆已经出现了模糊。比如当时学校的文化抗战情况,比如曾在李庄时期的同济大学的知名学者如童第周、傅斯年等,老先生都已经无法向我们叙述出更多的故事。然而,他对当时日军的侵略刻骨铭心,他说:“抗战时期,局势很紧张,即使同济大学搬迁到了四川李庄,依然频频受到日军的侵略,经常有敌机来骚扰,我们的学习与生活都不太稳定。原先学校的德国教师很多,后来因为战争的关系陆陆续续走了不少。也正是由于当时的局势,西宁的家人寄给我的生活费经常收不到。因此,我向任教育部申请补助金,以维持学习和生活。”据相关文献记载,由于诸多学校迁至李庄,到1941年年初,李庄人口由3600人陡增到15000人左右。四川本是天府之国,比较富足,因为一下子涌进了许多学校的师生,加之战争的影响,李庄人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师道兴记得,有一年,李庄全年粮食无收成,影响人民生计,有些人吃了观音土,便成了大肚皮,生活非常艰难。即使如此,李庄人民仍然保证了对迁至这里的各校的基本供应,“同济师生的情况还算相对稳定”,师道兴非常感恩。

  缔结姻缘的《百鸽图》

  提起抗战,师道兴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往事。

  1938年,日军进犯南京,中央大学从南京迁移至重庆沙坪坝。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育部部聘教授张书旂随校前往四川重庆中央大学。为支持抗战,张书旂在各地频繁举办画展,筹备资金,通过救济总署,支援抗战事业。1939年10月,为了加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和保卫世界和平,张书旂在日本飞机不断轰炸的艰难环境中,创作了和平信使《百鸽图》。这幅画作,鼓舞着当时的中国人抗战的信心,也使师道兴对张书旂文化抗战、热爱和平的勇气敬佩不已。

  令师道兴没有想到的是,多年后,当他在上海参加工作后,自己会与张书旂的女儿张宝莲缔结一段美好姻缘。

  “我在上海纺织局印染工业公司工作的时候,邂逅了同事张宝莲,她是1944年上海法政学院的学生,我们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处境相同,性格也相投,两颗心便慢慢走到了一起。”师道兴后来才知道,张宝莲的父亲就是《百鸽图》的作者张书旂。“张书旂当时已经是一位蜚声国内外画坛的画家,画品种较多,其中尤以和平鸽和雄鹰最为有名。之后这幅《百鸽图》以国家的名义,送给华盛顿白宫。1941年8月12日,张书旂还受邀参加了罗斯福三次连任总统大典。《百鸽图》笔墨雄健,气势磅礴,以群鸽象征和平为主题,以橄榄枝象征光明与幸福,百鸽纷飞,千姿百态,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无比欢欣喜悦的情景,这也象征着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这幅画也是中国画家进入白宫的第一幅国画。”师道兴介绍。

  在上海思念高原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经受了战火洗礼的同济大学迁回上海。这时,师道兴读大学四年级。

  “学校规定迁校期间,学生可回家省亲,但须按学校规定的时间返校。我这才得以在阔别四年后,回到故乡。待到返回上海时,因为必须经过陇海线,但交通断绝,无法成行。只得先到兰州,凭当时青海省政府的介绍信才辗转买到了兰州至上海的飞机票。途经武汉时停留了一会儿,到达上海时,飞机在天空中逗留了三圈,生平第一次看到了黄浦江。我的生命便与这黄浦江边紧密相连。现在回想从兰州到上海坐飞机全程居然要花9个小时,那时交通不便旅途艰难啊。”师老先生回忆。

  在上海度过了求学的后期两年,1948年6月,师道兴从同济大学毕业,进了中纺公司工务处,这是上海纺织工业局的前身。当各单位兴起了技术革新的高潮,进口了许多先进国家的大量进口设备,由于在李庄时打下了良好的外文基础,师道兴帮助翻译外文资料,安装测试,提高了各厂的生产效益,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师道兴告诉记者,1948年离开李庄后,自己再未踏足过那片土地,曾经埋头苦读的岁月、敌机隆隆飞过头顶的声音,都已经成为曾经的记忆。在人生迈入暮年之时,那段经历会时常让他感受到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囿于种种原因,他只在上世纪80年代末回过一次青海,更多的时间里,他总在江之尾思念着江之源的山山水水……(郭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