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日,正是农历二月初二,随着一阵“劈里啪啦”爆竹的脆响,一时间,欢歌入云,彩龙飞舞,湟中县拦隆口镇慕家村一处修葺一新的广场上,第二届“慕家村”酩馏文化旅游节热热闹闹拉开了帷幕。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虫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这样一个隆重的民间节日,地处脑山却出产美酒的湟中县慕家村,自然是要飒爽地庆祝一番的!
3月2日,实在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临近慕家村村口的几段不同的山道上,徒步旅行者、摄影爱好者及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向小广场汇聚而来,眼里那浓烈的喜庆气氛,几下便驱散了袭人寒气,但见省老年摄影家协会及青海旅游摄影网组织的十余名会员也急匆匆地汇入人群,举起各自镜头,兴冲冲地忙活开了……
去往慕家村头夜,曾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方知慕家村乃青海酩馏酒发祥地,其酩馏文化拥有300多年历史,且酩馏酒产品在青海民间享有长久的声誉———看完,一乐,按当下流行网络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讶异,“不明觉厉”(虽不明白,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再恰当不过。
慕家村广场旁边,即为酒庄,入门,偌大一个庄廓院,古色古香还保持着原貌,花坛、酒肆、陈列室、储藏间、酿酒坊一应俱全,繁复的廊间,设计拙朴,却不失精巧,端着相机来回往不同方向走了几次,竟两次迷路,使人颇生两分曲径通幽的惊喜;一面墙上,精心镶着有关慕家村酩馏儿的介绍文字,读罢,始才明白慕家村酩馏酒以其香型清雅、健身延寿之特点饮誉河湟百载历史的玄妙:据传,八仙赴西王母生日宴,归途,偶见昆仑之侧日月山下穆家村一带祥云笼罩,山青水碧,一时逸兴飞扬,开启西王母所赠仙酒畅饮于金藏岭之巅,不想,酒酣耳热之际,铁拐李碰倒酒葫芦,仙酒顿时倾注人间,穆家村自此成为了青海酩馏的发祥地。
这样一个神话传说,使人在这早春的山乡,闻着由近旁酿酒作坊里飘出的幽幽酒香,陡生几许飘然若仙的美意……
走进酿酒作坊,几名姑娘媳妇手执各样酒器正在里面忙碌,大家最好奇她们时常拿起小杯从盆中舀起温热的新酒尝上一口,我笑问一个叫李艳芳的乡村酿酒师:这么一口一口尝下来,一天总要喝上半斤八两吧?她一乐:一天喝三斤也不止哩!我顿时被惊住,只一味“啧啧”,她见我被唬住,爽朗一笑,道:一天能喝三斤,那还不成了个酒仙哇?哼,竟然逗我!我坏笑着,举起相机对着忙碌的她就是一通猛拍,彼时,一缕天光由窗口透进,世界一派悠然祥和……
中午时分,主人家里高朋满座,热腾腾的酩馏儿被盛装在古朴的陶罐里等着上桌,趁这个间隙,我“捉住”了慕家村酒庄而今的掌门人慕兰,面对几名电视台同行的镜头,她落落大方地说,实际上,穆家村善酿酩馏这种独特的低度保健系列酒,其历史可上溯至明末清初年间。由于产品不经任何勾兑,口味天成,不仅工艺独特,绝技在握,更有穆氏家族代代相传的秘方……
如今,慕家酩馏制作技艺被评为湟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高原酩馏影视文化村成为西宁市八大文化旅游景点之一。难怪在开幕式上,县有关领导热情洋溢地介绍说,酩馏文化是青藏高原独有的传统文化,与地区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打造青海文化品牌,不仅对促进民俗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带动文化大繁荣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回程,在网上看到我省著名作家王文泸先生所撰写的《楹联夜话》,文章中记写了这样一桩趣事:去年元月,王文泸先生随省文联几位朋友去慕家村参加一个有关酩馏酒的文化活动,活动地点设在一个近年恢复的旧式酿酒作坊,院子里有许多廊柱,但没有一副楹联。中午宴饮时,西宁市书协主席王永洲想烦请他撰一副对联,准备自己写好后回赠给好客的主人。
王文泸先生说:立等可取,那是倚马之才,我向来文思迟钝,哪有这个本事!此事魂牵梦绕,不去于怀,几天之后终于作出一联:
酒后常笑英雄少
樽前唯期知己多
文末,王文泸先生写道:时过境迁,我无意再向王永洲先生通报了。如果慕家村的“寨主”能看到这篇文章,可以考虑用这个联语做一个抱柱联挂上,也许能聊补院中空白。
此次应慕家村酩馏文化节之邀,我们几个摄影人趁兴而去,满载而归,不提。当日漫步酒庄,整个院子里并不见楹联,或许我与慕兰“寨主”很有几分尘缘,欢喜心下,借花献佛,这一回,慕兰掌柜的想必是会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