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贤孝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3-24 09:15    编辑: 马燕燕         

  西宁贤孝发祥于西宁,流传于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农业区。西宁贤孝源于青海西宁,远播省内外,脉传谱系比较复杂。它的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尤其在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多数西宁贤孝艺人因家境贫寒自身又有眼疾而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进行学习。尤其在明、清时代西宁就有官办的安置残疾人和鳏寡孤独者的社会场所“养济院”也称“孤老院”,这里是许多民间艺人栖身之地,也是盲人学艺的最佳场所。学艺者要先请好保人,保人向师傅担保学艺者在学艺期间的病伤意外责任自负等。这种拜师学艺的师承关系较严,是不允许“串门串调”的。徒弟出师要邀请师兄姐妹聚席会餐评唱,合格者有师傅即席宣布,第二天便可转街卖艺。

  解放以来因各种原因,西宁贤孝踪迹难觅,传承人断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部分西宁贤孝艺人和西宁贤孝爱好者又重新开始了演唱生涯。

  据考证,西宁贤孝形成于明代中期,是明清时期的“宝卷”流变而来。内容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古代曲艺曲种中流行的“门词”、“陶真”及盲艺人演唱的“善书”等,曲调承袭了古代曲艺曲种的曲调,还吸收了古代的“小调”、“小曲”等,经过长期发展和艺人们不断实践、创新,形成了如今西宁贤孝优美动听的曲调。

  西宁贤孝曲调传承古老、悠长委婉。除了主要的西宁贤孝调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古老曲艺曲种、小调、小曲等,如“老弦”、“官弦”、“下弦”、“莲叶儿落”等,除“下弦”调为六字句式(如《林冲卖刀》)以外,其余都是以七字句式为基础的上下句结构唱词。西宁贤孝演唱形式十分灵活,演唱时使用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也有加奏板胡的);二人结伴演唱时多为女弹三弦,男拉板胡;若一人演唱,则怀抱三弦自弹自唱。而且不受演出环境的局限,可走街串户,在庭院茶舍、田间地头等各种场合随时演唱,也有别人弹三弦伴奏自打碰铃演唱的。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实践、创造,使西宁贤孝优美动听的曲艺曲调深受群众喜爱。

  在西宁贤孝的演唱中,短篇作品称之为“小段儿”,主要有《白猿盗桃》、《谭香女苦瓜》、《三姐上寿》、《芦花记》等五十余篇。长篇作品叫做“大传”。大传的作品可连唱七八个夜晚。作品有近百部,如《白鹦哥吊孝》(也称《鹦哥经》)、《丑女识宝》、《丁郎找父》、《四姐下凡》、《房四娘》、《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油郎与花魁》、《七人贤》、《白马记》、《红灯记》、《抛瓦记》、《孟姜女哭长城》等。西宁贤孝的特点是说唱间杂,说的部分叫“白板”可长可短,说句可以说到百句以上,讲究“刚口”———抑扬顿挫,是《中国俗文学史》中所讲的名副其实的讲唱文学。这些曲目深刻地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表现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理想和愿望。

  西宁贤孝曲调古老、婉约、优美,为我国曲艺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从民间的角度反映了青海远古的历史、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理想和愿望,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弃恶扬善、劝化人心的主题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和社会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借鉴价值。

  (由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