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歌是嘹亮的。比如酒歌和拉伊,总是从低沉中开始,慢慢攀升到一个尖利而又响亮的高音,在高音部位保持相当的长度,那几乎是一种停滞或者凝固,接着是起伏不止的花腔或颤音,复而又回到了深深的低沉。这种特别的旋律几乎就是对高原形体的一种描摹,听着藏歌,苍莽的高原便在眼前辽远而又逶迤地伸展开来,并且幻化出雪山、海子,以及坐落在它的飘浮着炊烟的牛毛帐篷,周围闲散的牛羊……聆听中的风景是那样的静谧而又震撼心灵。
藏歌是欢快的。从地理、气候环境来说,藏族居住在世界上最为严酷的地方,生活在空气最稀薄、气候最寒冷的高大陆上,艰苦的生活环境反而使他们养成了藐视困难的习惯。在藏民族的歌声中根本听不到哪怕是一丝悲鸣,那种健康向上,充满信心的情愫激荡在他们的歌喉,快节奏的舞步和热烈的篝火总是伴随着他们的歌声。
藏文修辞学由古印度修辞学发展形成。有《诗镜》一书对古印度东南两派的诗文作法作了概括和总结。公元十三世纪,藏族译师多吉坚赞等将此书译为藏文,藏文修辞学由此奠定基础。
在藏文修辞学中,有一种叫意义修辞法的,共三十五类,其中有一类为夸饰法,即通过一种极尽所能的夸张手法描述对象,以达到诗美的效果。记得当时教藏语的老师教到这一章节时,利用夸饰法写了一首诗,是描述山峰的高大雄奇的。大意是说,不知那山峰有多高,只见天空惊恐不安,整日担心会被山峰捅一个窟窿,只好用云彩蒙上自己的眼睛。下课后,我的一位同窗对此表示百思不得其解,他说,这老天爷也真没用,一座小小的山峰会对它怎么样呢?
修辞学中的夸饰法,并不是赋诗作词的文人们的独创。作为一个充满幻想的民族,藏民族民间的山歌野曲更早更多更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因而增加了民歌的张力。当然,民间艺人并不是因为掌握了这样一种修辞方法,使民歌大放异彩的,他们的创作完全是心中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对美好愿望的真切表达。
比如《甘甜醇厚的美酒》这首歌,就是根据藏族民歌改编的通俗歌曲,时下已是许多藏族歌手的保留曲目。这首歌把一个美好的祝愿献给别人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原词中有许多不可言传的优美词句,由于翻译的原因而不能在汉语中精确表达。比如利用藏文修辞学中的比兴一体化修辞法,将美酒直叙为蜂蜜,把愿望摹拟为图画等。不过如果用心去感悟,我们依然能够会为那甘甜醇厚的美酒所陶醉。那里有孩童时代的幻想,有少年时代的张狂与志向,也有成年人的企盼与希望。
只要喝一杯美酒,就能够实现心中所有的愿望。藏民族身处高大辽远的青藏高原,这里虽然离天空很近,却离神仙美酒很远。繁衍生息在高原上,付出的是成倍的汗水与辛酸,得到的回报却与他们美好的幻想往往相反。在我看来,信仰便是心中无尽的幻想。一个心存幻想的人,一定是一个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人。一个民族也一样。
我在翻译藏歌时,也是几经修饰,但在美感和韵律上还不抵原词之分毫。原词中恰如其分地运用藏语普通词汇和敬词之间的对照,在审美上形成落差和悬殊感,从而把“我”对“你”的那份痴情、真诚以及仰慕和遵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直率狂放的藏民族,在情感表达上却显得优雅、隐忍而又多情,这一点可以从许多藏族情歌中得到证实。藏歌中表现已婚男女心有所向,却又不敢越过雷池的叙事故事很多,如在安多藏区广为流传的《尼玛才让与达桑卓玛》等。这里我想引用一首藏族小调,从中可以窥见那份绵绵的多情:
我的亲亲呀,
你想要什么礼物?
如果要星星,
我爬上天梯去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