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来源: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2-06 10:30    编辑: 马燕燕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昆仑山南麓长江北源地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及玉树州的曲麻莱县接壤。地理位置在东经89°30'-95°05',北纬33°02'-36°30'之间,南北宽约280公里,东西长200-40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在34°40'-35°50'N,89°30'-92°30'E之间,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可可西里蒙语为“青色的山梁”被誉为“美丽的少女”,藏语称该地区为“阿青公加”。整个保护区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最低4200米(红水河峡谷,又称豹子峡),最高海拔6860米(青新峰,亦称布喀达坂峰或莫诺马哈峰,青海省第一高峰),基本地貌类型除南北边缘山地为大、中起伏的高山和极高山外广大地区主要为中小起伏的高山和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年平均气温-4.4℃-10℃,最低气温-46℃。

  可可西里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恶劣,人类无法长期居住、生产和生活,因而保留了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土壤为高山草甸土、高山高原土和高山寒漠土三种地带性土壤,其次为沼泽土,零星分布有草甸土、龟裂土、盐土、碱土和风沙土等、区内野生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冰缘植被,少量分布有高寒荒漠草原、高寒垫状植被和高寒荒漠等植被。有高等植物210余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84种,重点保护的植物有新生女娄菜、唐古拉翠雀、线叶柏蕾荠、双湖含珠荠、马尿泡、唐古拉虎耳草、二花棘豆、短梗棘豆、昆仑雪兔子、黑芭凤毛菊、芒颖鹅冠草等,垫状植物资源特别丰富,有50种,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动物区系组成简单,但种群密度大,数量较多,有哺乳动物23种,其中青藏高原特有种11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白唇鹿、雪豹,二级保护动物盘羊、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兔狲、石貂、豺,省级保护动物藏狐等;鸟类48种,其中青藏区种类1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红隼、大鵟、秃鹫、藏雪鸡、大天鹅、省级保护动物斑头雁、赤麻鸭、西藏毛腿沙鸡等;爬行动物有青海沙蜴;鱼类有裸腹叶须鱼、小头裸裂尻鱼等6种,均为高原特有种。还有一些昆虫和水生低等生物。经济意义较高的水生物有卤虫等。本区特有的生物种类不但是我国的珍稀物种,而且也为世界所瞩目,无论在学术上和自然保护上均被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上。

  可可西里是羌塘高原内流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东部为楚玛尔河水系组成的长江北源水系,西部和北部是湖泊为中心的内流水系。区内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07个。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7个,最大的乌兰乌拉湖,湖水面积544.5平方公里,是青海省第四大湖。可可西里湖泊大部分为咸水湖或半咸水湖,矿化度较高。区内现代冰川广布,冰川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著名的有布喀达坂冰帽冰川,马兰山冰川、岗扎日冰川等,是“中华水塔”的宝贵冰川。本地区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如山谷冰川,地表冻丘、冻帐、石林、石环、多彩的高原湖泊,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以及现代冰川下热气蒸腾,水温高达91℃的沸泉群等,有机地组成了其他地区所不及的本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乌兰乌拉山末端长达2000米的海相侏罗系剖面,对于开展地质、古地理、古生物等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可西里地区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铅、锌、铁、石英、玉、煤、盐等。

  青海省政府1995年将本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96年公布,1997年6月成立了“青海省玉树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处”,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本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9月保护机构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可可西里是我国目前建立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三极”和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在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和生态探险旅游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和生态价值。

  根据《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发展建设可行性报告》(已由林业局批准),管理局应内设办公室、保护管理科和计划财务科,组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安分局;外设五道梁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沱沱河保护站和库南科研站(含三个生态监测站),编制35人,行政上归玉树州人民政府领导,业务上由青海省林业局管理。目前已建成森林公安分局和五道梁保护站、不冻泉保护站,并根据工作需要建起了楚玛尔河、沱沱河、卓乃湖保护站。管理局目前共有工作人员58名,其中森林公安干警13名,林政人员22名。临时工23名。格尔木基地占地面积5.03亩,有房屋21间。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建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温家宝专门为可可西里保护工作做了批示,全国政协主席钱正英在格尔木视察期间专门挤出时间听取了才嘎局长的工作汇报;青海省政府,玉树州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协调可可西里管理问题,并于2000年底做出决定,撤消曲麻莱、治多两县西部工委,治多西部工委人员归并到管理局,结束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多头参与,管理混乱的局面,取缔了乱采滥挖活动,使可可西里的保护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林业局对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管理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各级党政和业务部门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呼吁下,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保护管理工作。首先,在保护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中坚持预防为主,防打并重的原则,即不以缴获多少藏羚羊皮,破获多少盗猎案件为衡量保护工作的尺度,而是以没有人盗猎和没有人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因而在宣传教育方面狠下了功夫,每年都要在保护区周边地区和109国道五道梁、沱沱河、二道沟、西大滩等地和格尔木集中进行3次以上声势浩大的保护宣传月和大型宣传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黑板报、实物展览、讲解答疑和散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群众宣传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及有关法律法规,与周边地区的牧民、单位、驻军和群众召开座谈会,共商保护大计,向过往于青藏公路的司机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讲解,利用109国道上建设的100多个宣传栏进行长期宣传教育,并在可可西里东缘109国道设立石制宣传碑。几年来在群众中发展内线66名,培养义务宣传员72名,召开座谈会183起,组织各种学习班36次。举办宣传月和大型宣传17活动次,散发宣传材料20多万份,受教育群众达18万人次。今年3月至4月,我们又组织600多幅在反盗猎和工作生活中拍摄的照片。制作成130块展板,10万份宣传册和3万枚纪念章,在北京、石家庄、济南、青岛、南京、杭州、上海、西安、西宁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可可西里生态和藏羚羊保护巡回图片展,各地直接参观展览的各界人士达30万人。有200多家电视、电台,报纸、网络和杂志报道了这次巡回展出,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相关链接: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