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喝了没?”这是老西宁人街头碰面时最常用的一句问候语。这里面的“汤”其实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汤,而是指饭。解放前,大多数老西宁人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所以一日三餐料理得非常简单。
据老西宁人王世哲先生回忆,老西宁人家多数都不太重视早、午两餐,都是将凑,可吃可不吃,不是开水馍馍就是馍馍开水,有时就连馍馍也比较金贵,这时就会用煮洋芋来代替。除非家里有老人,才会正正规规将馒头或锅盔切成片,端到炕桌上,冬天的话还会用砂罐炖好熬茶,算是孝敬老人。其他的人就自己泡一碗开水馍馍。所以,那时候的西宁人平常日子很少在早上和中午动烟火做饭。
“大多人家每天正儿八经只做一顿饭,那就是晚饭。晚饭一般就是寸寸(汤面条)、旗花、雀儿舌头、汤面片等,所以老西宁人把吃饭叫‘喝汤’,别人问你‘汤喝了没?’其实就是问你晚饭有没有吃。称饭为汤,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受当时条件的限制,做的汤比较稀的缘故,吃汤饭的时候,还要有辣子、醋和蒜调味。当时的西宁不产辣椒,都是从州县进的。调饭用的蔬菜大多都是自己家种的,像菜花、菜瓜、刀豆、葱蒜等。有时还会找一些破旧的瓦盆在里面放些土,将剥好的蒜瓣密密麻麻地栽在盆里,不多久就会长出鲜嫩的蒜苗,吃饭的时候割上一点,剁细再炝点清油,那味道可香了,即便是简单的汤饭大家也吃得很开心。
到了下午,如果在街头巷尾遇到熟识的人,大家总会互相问‘汤喝了没?’,就跟现在大家见面说‘你好’一样普遍。”想到当时大家相互问候的情景,王世哲笑着说。
王世哲出身于老西宁有名的大家族,即便如此,家中的饭食也多是馍馍开水、煮洋芋或是汤饭,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顿杂酱拉面或肉面片。因为家中人口众多,一到吃饭时候大家就拿着家什到厨房去盛。“有一次中午,我跟在母亲和哥哥后面去厨房盛饭,一进门就看见锅台周围围满了人,母亲因为瘦小挤不进去,最后还是哥哥硬是爬上了锅台,抓了几个洋芋。而我因为年纪小,只能在后面拉扯前面的人。”王世哲回忆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