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投资环境

来源: 青海发改委招商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1-04 14:14    编辑: 马燕燕         

  一、交通通讯

  航空。1958年2月1日,西宁至兰州航线正式开通。1974年11月2日,西宁至格尔木航线正式开通,航线距离638公里,空中飞行时间1.5小时。为加快西宁经济、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乐家湾机场的净空条件差的情况,国家民航局和地方政府很重视,联合投资近2亿元修建了西宁曹家堡机场,该机场为二级机场,于1991年12月27日正式通航。该机场为二级机场,可供起降B-707、MP-80、T-154等中运程客机,机场海拔高度为2,160─2,179米,跑道长3,000米,宽45米,距市中心29公里,旅客流量高峰小时可达250人次。1999年,西宁曹家堡机场航线有:西宁─北京,西宁─上海,西宁─西安,西宁─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西宁─武汉,西宁─成都,西宁─广州,西宁─格尔木等航线。

  铁路。铁路交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交通运输部门,对推动社会生产发展,促进物质交流,保证军事供给等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改革开放的二十年的建设,现拥有东去的兰青铁路、西进的青藏铁路两条主要干线,由西宁横贯全省,北线有(西)宁大(通)、柴达木、茶卡三条支线。青藏线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西宁所管辖的铁路,全长1,102.7公里,营业里程为1,100.1公里,主要担负青海、西藏两省和甘肃省的部分客货运输任务。固定资产为30.5亿元。每天有十几列火车从西宁市开出,直达北京、上海、青岛、银川、郑州、兰州、格尔木。

  公路。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公路运输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投资修筑了五条主干线,即:甘青公路、宁张公路、青藏公路、青新公路、宁果公路。连接着15,692公里长的公路,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以通往各州县的辐射线为骨干,伸向广大农村牧区和厂矿的公路交通网。1999年,全市已有停车场100多家,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本上适应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由西宁市向西通拉萨,东向接甘肃的青藏公路,经修建,全线达二级路标准。通向果洛、玉树、甘肃张掖及连接新疆的公路也达到二级路面。如今的西宁,不仅是青海省的交通中心,还成为支援西藏建设的运输枢纽城市。

  邮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邮电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西宁市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了连接国际、国内,城乡牧区,四通八达,初具规模的通讯网络。邮政快件、有声信函、特快传递、电子信函、商品包裹、礼仪电报、无线寻呼、程控市话、公众用户图文传真等业务得到长足发展。计算机网络通讯迅速崛起。万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于1988年7月30日正式开通,使市话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西宁─青海铝厂─大通”多模光缆传输的长途电路干线工程开通,使大通部分大企业纳入了西宁邮电通讯网。自动转报工程的开通,实现了全国省会局自动转报联网的规划,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结束了人工半自动转接电报的历史。电话号码由五位升为七位。实现了长途电话号码微机查询,用户电报微机计费处理。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广大城乡,沟通国内外的现代化邮电通讯网络基本形成。

  二、城市建设

  新中国建立以来,西宁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1999年底,西宁市城市道路总长383公里,面积为418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6.02平方米;有营运车辆659台(其中小公共汽车389辆),每万人平均拥有6.9标台;建成6个水厂,日供水能力为47.39万吨。排水管道总长144公里,每平方公里排水管道密度为2.6公里;年供气总量为8,513吨,气化率为36.6%;每小时供热能力达到2.8兆瓦,供热总量为1,192,274百万千焦,供热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1,62O万平方米,实有住宅7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面积74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14%。

  三、科技、教育、文化、卫生

  西宁地区1999年底有科研机构48个,专业机构科研人员5,914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有大专院校6所,中等专业学校19所,普通中学80所,小学161所。城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9%,全市非文盲率达到98.2%;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8个,电影放影单位90个,电台、电视台6座,体育场(馆)2座,图书馆2个;有卫生院(所)381个,病床8196张,医务人员11,879人。

  四、基础设施

  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宁市在大规模的建设进程中逐步拓展投融资渠道,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提高投资效益。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城市公用设施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增强,投资环境明显改善。1950年至1978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2.9%,29年累计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5.8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4.5%。1979年至1998年20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3.7亿元,是前29年累计完成投资的9.09倍,年均增长19.4%,累计新增固定资产141.8亿元,是前29年的8.9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3.2%。市政建设初具规模,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内街道宽阔平坦,路边绿树成荫,楼群新颖壮观,街灯绚丽多彩,初步形成了管理水平较高、功能较为完备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1998年,西宁市建成区面积53.79平方公里,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796万平方米,日供水能力达到59.9万吨,园林绿地面积492.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