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投资环境

来源: 海北州政府网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1-04 14:14    编辑: 马燕燕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隅、青海省东北部,因位于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处青海湖北岸而得名。东与省会城市西宁、海东地区毗连,西与海西州接壤,南隔青海湖与海南州相望,北与甘肃省毗邻,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带,连接青海经济最发达的东部经济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区,是青海承东启西的农牧结合部,环青海湖经济区-青藏铁路发展轴线的核心区域,历史上曾是西平张掖道、鲜水酒泉道的重要丝绸辅道。州府西海镇离省会西宁100公里,是全省离西宁最近的自治州府,处于环西宁市百公里经济圈之内。青藏铁路及国道315、227线和湟嘉公路横穿全境,正在建设的兰新铁路、西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是青海藏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枢纽地区之一,是青藏高原连接河西走廊的战略通道。全州总面积为3.41万平方公里,辖门源回族自治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和青海湖农场,30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总人口为28.01万人。海北地处东南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三种气候交汇处,年平均气温-0.7℃,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39℃,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300-600毫米,年蒸发量1192毫米,年日照时数2440-3140小时,超过海拔3000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海北州以其优越的区位、富集的资源、秀美的风光、多元的文化和蓄势勃发的发展前景,成为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海北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海北州是“三河一湖”即青青海湖和黄河一级支流湟水河、二级支流大通河、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水源涵养地和发源地,全州冰川面积371.71平方公里,冰川储量130.44亿立方米。青海湖入湖水量的80%来源于海北。流经河西走廊、内蒙额济纳旗的黑河、托勒河水量的90%源自于海北,被誉为“西部小水塔”。境内有林地面积822.75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11.7%。木材蓄积量64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5.2%。有珍稀动物30余种、野生药用经济植物380余种。青海湖湿地是重要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栖息鸟类196种,珍稀鱼类裸鲤和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均生活在青海湖水系和青海湖畔。海北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和河西走廊生态水系安全,以及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其生态地位举足轻重。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资源富集地区。矿产资源总量居青海省第二位。海北州地处祁连山脉腹地,山脉纵横,成矿条件优越,号称“中国的乌拉尔”。现已发现各类矿产地516处、矿产55钟,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30余种。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达1859亿元。煤炭、石棉、铁、铜等储量各占全省储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煤炭储量78417.2万吨,铁矿储量2429.9万吨,石棉储量1507.6万吨,铜矿储量21.15万吨。水资源丰富。境内有河流140余条,年径流量69.2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11.2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67.8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6.2万千瓦。农牧资源得天独厚。全州有天然草场3972万亩,占全州土地总面积的67.8%。存栏牲畜327万头只。耕地78.75万亩,人均2.9亩,是青海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和藏青稞、北方小油菜制种基地。

  海北是青海省重要的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多样性的地理地貌,构成了湿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野生动植物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多样的民族宗教文化构成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使海北州旅游资源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多样性、生态性兼容的特点,是“大美青海”的缩影。这里有名列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中国最美的花海“百里油菜花海”、王洛宾先生的经典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诞生地金银滩草原。全省旅游规划的412个精品景点中85个在海北。金银滩(原子城)景区是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州府所在地西海镇是全国卫生城镇和特色旅游名镇。魅力海北日益成为人们向往的高原生态旅游胜地。

  海北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有藏、汉、回、蒙古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8.12万人,占总人口的64.7%,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24.5%。海北是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部,也是内地先进思想文化进入草原牧区的先导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由来已久。海北州古为羌族居地,数千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以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青海湖、昆仑铜柱---年钦夏格日山为代表的昆仑文化,以祁连多杰华为代表的西夏文化等灿烂的文化瑰宝。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古城被列入第一批丝绸之路中外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原子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子城是培育“两弹”精神的摇篮,又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共和国扬国威、壮军威的历史见证。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遗址等17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回族宴席曲、华热服饰、阿柔逗曲、蒙古族颂词、华热藏族婚礼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海北这片热土上共同生产生活,厚重的历史文化、多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汇聚融合,形成了海北人兼容并蓄、自信开放、务实创新的独特人文特征。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海北各族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州情实际,积极探索具有高原特色、海北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海北取得积极进展。全州生产总值已经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9年,在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全州生产总值增长15.7%,达到42.57亿元;州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累计完成28.5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2%,达到1.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7%,达到14136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8%,达到4023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8%,达到7.7亿元。提前一年全面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1年。广播覆盖率86.1%,电视人口覆盖率95.5%,通讯覆盖率100%。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39.95%。公共医疗网络实现州县乡村四级全覆盖,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到68.9岁。就业再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68%。“平安海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入推进,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海北已经进入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海北抢抓党中央、国务院支持青海等四省藏区发展和启动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审时度势,开拓创新,确立了“23455”的总体发展思路,“2”就是建设好“两个示范区”,即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3”就是“三大突破”,即农牧区改革发展、发展特色工业和打造旅游名州上实现新突破;“4”就是大力推进“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即门源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祁连有色金属选冶、刚察热水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海晏清洁环保工业四个工业集中发展区;“5”就是实施“生态立州、农牧稳州、工业富州、科教兴州、旅游活州”五大战略;还有一个“5”就是力争在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高原生态旅游业、特色工业、生态保护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五个方面力争走在全省牧区前列。海北各族干部群众正在以自信开放创新的姿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同心同德,奋力开启海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新篇章。

  海北是一方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发展热土。我们坚信海北的明天更加美好,海北的事业更加辉煌。海北28万各族干部群众热诚欢迎四方朋友来海北旅游观光、投资置业、共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