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宁——河湟民俗:过关煞

来源: 西海都市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10-25 09:04    编辑: 马燕燕         

  1952年,第一次出省参加运动会

  81岁高龄的李宝善,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六十多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中的他身穿运动服,胸前写着“青海”两个字,英姿飒爽。

  李宝善从小就喜欢体育,尤其喜欢打篮球。1951年,他到青海省人民银行工作,正赶上全省银行系统组织召开运动会,他就报名参加了。后来,因为成绩优异,他被推荐参加青海省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这一届运动会于1952年9月在西宁举行,竞赛项目有田径、体操、自行车、赛马、射击、摔跤、滑翔7项,还有表演项目,分别是民族赛马、摔跤、国术等,有26个代表队,726名运动员参赛、表演,从此青海省产生了田径、自行车、赛马、滑翔等项目的最高纪录。李宝善参加了400米跑和4×100米接力项目的比赛,在4×100米接力赛中获得了铜牌。

  由于在青海省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上取得了好成绩,李宝善又被推荐去参加同年10月份在西安举行的西北区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在这一届运动会上,青海省代表队取得了两金一银的好成绩。回到西宁后,运动员们受到了省委领导的接见,并在当时的省政府院内拍下了这张合影。

  “你看,这一位女运动员就是获得两枚金牌的运动员,我记得她参加的项目是垒球和手榴弹,她边上的这一位就是获得银牌的运动员,她参加的项目是手榴弹。”李宝善指着照片上的两位女运动员说,“她们前面的盒子里装的就是奖牌。”不过,由于时间太久了,李宝善老人已经记不清她俩的名字了。

  “我被推荐去参加西北区的运动会后,没有几天,就接到通知去参加集中训练,地点在湟光。当时,人都到齐了,大家就自我介绍认识了一下,运动员都是来自省内各个单位的,我们单位有9个人。之后,我们还绕着西宁城跑了一圈。当时的西宁城很小,不到一个小时就跑完了。”李宝善说,“得到要去西安参加比赛的消息后,我特别自豪,马上就告诉了家人和朋友,他们都替我高兴。因为在当时,出省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1952年,西宁还没有通火车,李宝善还清楚地记得他们是坐汽车去的西安。到西安后,有专人安排他们住在招待所里,还带他们去逛了一下西安城。

  运动会的地点在西安体育场,这次运动会一共开了十几天,比赛项目只有田径类的,李宝善还是参加了400米的项目,不过遗憾的是,这一次他并没有获奖。

  “那是我第一次出省,多少年了,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我还记得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奔跑的身影,还记得观众们的呐喊声,还记得获得奖牌时我们全体运动员欢呼雀跃的情景。如今,我们都老了,也不知道曾经的队友都在哪里,他们还好吗?”李宝善说。(赵新丽)

  西宁旧事:

  解放前,西宁人除了爱看春节社火中的乡土歌舞如踩高跷、八大光棍、龙灯舞、狮子舞以外,很少有接触现代歌舞和话剧的机会。 1930年,西宁第一个女大学生韩淑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西宁后,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舞蹈教师,第一个把黎明晖创作的现代舞《燕双飞》《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自由之花》等陆续教给学生,排练成熟后在中山堂演出,韩淑兰以灵巧的身段、优美的舞姿、鲜艳的短袖长裙表演单人舞,使观众大感新奇、惊叹不已。这舞蹈轰动一时,许多学校都派人来学习,韩淑兰也应邀到各学校辅导学生练习,各学校在节日或校庆日时都会有现代舞蹈节目的演出,从此,让西宁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舞蹈开始广泛传播,当时西宁人把这种演出叫做“跳洋舞”。

  老西宁的文艺演出

  解放前,西宁人除了爱看春节社火中的乡土歌舞如踩高跷、八大光棍、龙灯舞、狮子舞以外,很少有接触现代歌舞和话剧的机会。

  1930年,西宁第一个女大学生韩淑兰从北京大学毕业回西宁后,在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音乐舞蹈教师,第一个把黎明晖创作的现代舞《燕双飞》《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自由之花》等陆续教给学生,排练成熟后在中山堂演出,韩淑兰以灵巧的身段、优美的舞姿、鲜艳的短袖长裙表演单人舞,使观众大感新奇、惊叹不已。这舞蹈轰动一时,许多学校都派人来学习,韩淑兰也应邀到各学校辅导学生练习,各学校在节日或校庆日时都会有现代舞蹈节目的演出,从此,让西宁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舞蹈开始广泛传播,当时西宁人把这种演出叫做“跳洋舞”。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抗日救亡歌曲迅速传播到西宁。西宁教育界人士周宜逵、赵永鉴把《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编成舞蹈让学生排练并公开演出,舞蹈中间还加上了宣传抗日的讲演,声情并茂,增强了宣传效果。

  1937年,王洛宾、罗珊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及铁血剧团来西宁公演,在山陕会馆演出《打回老家去》《放下你的鞭子》《突击》等抗日救国歌剧话剧,群众称其为“文明戏”“新剧”。1938年,王洛宾、罗珊第二次来西宁,在昆仑中学、青海女师任音乐教师,先后同赵永鉴、周宜逵等人吸收部分学生和教师组建了青海抗战剧团,1940年又组建了青海儿童抗战剧团,王洛宾先生身兼数职,既是团长,又是导演、作曲、指挥、歌唱教师。他指导学生紧张排练,终于排练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节目,在山陕会馆演出了《八百壮士保卫四行仓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轰动一时,反响很大。与此同时,王洛宾先生不辞辛劳,亲自率团赴农牧区各县巡回演出,为群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在街头书写大幅抗日标语。

  1944年,我国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偕同夫人盛婕来西宁,其目的一是宣传抗日,二是了解大后方舞蹈活动现状,挖掘搜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吴先生和夫人先后在省政府礼堂举办了舞蹈专场,演出《思凡》《饥火》《跳春》《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进军舞》《扇舞》等古典舞和现代舞,两位艺术家的超凡演技使西宁观众大开眼界。

  1945年,青海省海阳学校组建了由山西、河南难童为主体的海阳剧团,由韩淑兰、胡士雅等人任编导,平弦艺人陈吉斋、祁桂如、陈子璋等为乐队伴奏,编演了一批民族歌舞节目,经常为公教人员和军队演出,颇受欢迎。以后,当局又陆续组建了昆仑剧团、海心剧团和儿童剧团,赵永鉴、周宜逵等人主其事,也排演了许多现代歌舞,为学校师生和军队义务演出,主要节目有《牧羊人之歌》《水手舞》《镰刀舞》《蝴蝶舞》《五更调》等。

  解放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一军文工团的影响和带动下,群众性的歌舞活动空前活跃起来,秧歌舞、陕北腰鼓风靡一时,机关干部、厂社职工、学校师生、街道居民无不踊跃参加,群众性的歌舞演出活动异常活跃。1950年7月,由一军文工团政治指导员华恩和省教育厅艺术科科长程秀山负责在原一军文工团部分演职人员的基础上筹建了青海省文艺工作团,1953年整编为“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从此,青海才有了艺术表演专业团体。1976年7月,西宁市歌剧团成立(始称西宁市平弦剧团,后又改称西宁市地方文工团),该团于1980年创作排演的大型歌剧《马五哥与尕豆妹》曾赴西北各省市演出,备受欢迎,1984年荣获全省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文艺创作优秀奖。(王石哲)

  河湟民俗:过关煞

  过去,河湟地区的穷苦人家生活困难,生了病常常没有钱医治,因此,人们就要想别的办法。

  有一种方法叫“过关煞”,过关煞的对象一般是婴幼儿,时间一律在夜间,地点在桥下。过关煞前要事先选好一座桥,由两位男子抱着婴儿进行。开始时,由一人抱着小孩横穿桥下,另一人发问,再由抱小孩儿的人高声回答。如“阎王关过了吗?”“过了。”“四季关过了吗?”“过了。”一共有26关,这26关分别是阎王关、四季关、金锁关、落井关等。人们以为以上诸关是婴幼儿的致病原因,若以上诸关在问答中全都过了,那么小孩子就能一生安康。在今天看来,这只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法罢了。据说,问和答的声音要越大越好,选择的过关煞的桥要越大越好。

  河湟地区多山少桥,那么在没有桥的地方怎么办呢?聪明的河湟先民也想出了办法。由一人挑一担水站在大门外,另一人抱着小孩在回答的同时从扁担下钻过,问答的内容和在桥下过关煞的内容相同。过完关煞后,将两桶水挑往东南或东北、西南、西北方向泼掉,具体泼向何方由家中的长辈确定。

  在过关煞的时候,很多人都记不住26关的具体内容,有时候就反复问答,直到满了26次为止。如今医疗条件好了,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很少见到过关煞的景象了。(林中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