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仓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全省国土面积71.75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位。省内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储量占全国保有储量潜在价值的19.2%。在早期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青海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区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土壤类型简单,以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高山灌丛低矮植被群落结构为主,穴居动物、大型健走类食草动物居多。而简单的土壤类型、动植物群落则构成了地区原始而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系统,系统的抗干扰和自我恢复的能力极差,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
现状
为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长期积累的矿山环境破坏、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保护好“三江源”区的生态环境,开发利用好“中华水塔”的生态功能,缓解河湟谷地农业区人地矛盾的压力,自2003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财政厅积极争取和加大两权价款投资,狠抓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主要针对我省露采废弃矿区(砂金过采区、砂石料场和煤矿露采区)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解决脆弱生态环境背景条件下因采矿引发的土地(耕地、草场)的挖损压占、植被土壤剥离农田减产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剧、水均衡系统破坏、次生地质灾害频发等突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减轻露采矿山历史遗留环境地质问题对地区民族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严重影响,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青海省的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始于2003年,是在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组织下,由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等多家单位实施完成。项目资金来源分别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的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近六年财政投资2.49亿元,共完成废弃矿山的土地复坑覆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5.09万亩,恢复耕地1.49万亩。位于“三江源区”、“黑河源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主要分布于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北、海西、黄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和西宁市辖区,矿山类型主要有砂金矿、煤矿、(钾、钠、锂)盐矿和砂、砾石矿。其中砂金矿山30个,煤矿2个,采矿场12个,盐湖矿山1个,铀矿矿山1个。截止2009年,已竣工项目严格按设计完成了土地复垦或复坑覆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等工作,人工播种的披碱草和星星草长势良好,达到了恢复矿山植被、重建地质环境系统功能的目的。治理项目尤以曲麻莱县白的口、班玛县多卡吉卡、玛多县红金台砂金矿区、祁连县默勒煤矿等矿山环境治理区人工播种的披碱草长势旺盛,植被覆盖度达80%以上,高度达60多公分。
通过治理恢复工程明显恢复和改善了治理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了草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效遏制了土地荒漠化进程,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还增加了当地牧民的经济收入。
治理
2003-2009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需要,坚持先试点再整体连片推进的治理思想和原则,从环境相对适宜的矿区开展实验性治理工作,采用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治理方案,将我省2003年最初600万元财政投资完成18000余亩的治理规模,发展到2009年底共完成财政投资2.49亿元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任务,完成废弃矿山的土地复坑覆土、种草养护和网围栏建设5.09万亩,恢复耕地1.49万亩。项目地跨“三江源区”、“黑河源区”“环青海湖区”、“柴达木盆地”等地区,为我省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由此,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进一步精心组织再创新高,成功申报6个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投资3.1亿元,用于河湟谷地、“三江源头”、“黑河源区”、青海湖等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依据全国及我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相关规划,结合我省生态立省的战略,今后几年我省国土部门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资,扩大治理范围及规模,提高治理成效,解决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报获批资金年度递增表
实例
青海省班玛县多卡吉卡砂金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班玛县吉卡达卡乡,地处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东端北坡的长江上游大渡河一级支流杜柯河河谷中。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初,矿区经历了群众性开采和黄金公司企业船采后,给沟谷遗留下累计长达18km的砂金过采区。为了重建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河谷草场,修复当地生态环境,减少历史遗留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对牧民生活和社会安定的负面影响,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自2003年以来,在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和组织下,争取中央两权价款投资共2500万元,分3期对矿区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建、恢复草场植被7600多亩。除河谷重建修复草场的畜牧生产价值外,依据地区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青海草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4776.4元/hm2,仅7600亩的治理区生态服务总价值达242.0万元/a,治理区重建草场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计,则在服务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达1210.0万元,而治理区周边的牧草生长环境得到改良,同样可增加不低于1000.0万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从项目的实施看,对整个矿区坚持先试点再整体连片推进,采用实现规模效应的最大化治理方案,治理成效在我省最具典型示范性。
成效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取得不菲成效。首先是生态方面取得的效益。项目实施区位于“三江源区”、“黑河源区”“环青海湖区”等生态重地,通过治理工程可以消除现已存在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恢复和重建矿区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减少水土流失量,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改善矿区及周边和下游沿河整体的生态环境。依据地区性生态服务价值的估算方法,青海草地单位面积的生态服务价值4776.4元/hm2,截止2009年竣工项目完成5.09万亩植被重建,治理区生态服务总价值达1620.79万元/a,治理区重建草场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计,则在服务期的生态服务总价值达8103.95万元,而治理区周边的牧草生长环境得到改良,同样可增加不低于4000.0万元的生态服务价值。其次是社会效益。通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建优质的河谷草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牧业两者关系,在限牧或禁牧保证矿区植被生态功能恢复提高的前提下,为适于放牧的土地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土地使用价值,促进当地牧业的发展。(作者:王丽华 周兆君)
两湖以北的红金台治理区重建植被长势喜人
祁连县默勒煤矿矿区治理成为好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