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海,即对西海——青海湖的祭祀,是中华民族三大祭祀(祭海、祭黄帝、祭孔)活动之一。祭海主要通过对西海神西王母的祭祀,表达人们对华夏民族母亲西王母的敬仰之情和对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追求。对西海的祭祀在古代为遥祭,从清代开始为近祭和会盟,当代为民间祭海。真可谓“神圣、神奇、神秘、神话、神彩”。
•神圣的祭海圣地•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为4635平方公里。海拔3196米。汉初时称为“西海”、“仙海”或“鲜海”、“鲜水海”,当地人叫“卑禾羌海”,蒙文为“库可淖尔”,也译作“库克淖尔”、“可可洋系”、“呼呼脑儿”。藏文为“措温布”。其意均为“青色的湖”。
西汉王莽当权时,使羌人献“鲜水海”,遂建西海郡。汉代的军政设置,自是在青海东部奠定了基础。这是青海历史上第一次通过青海湖与汉王朝联系起来了。青海的名称约起于北魏,至唐为吐谷浑所据,其后又由吐蕃统治。明时又人蒙古。清时设置蒙古29旗,围绕青海湖放牧,后有藏族“环海八族”属西宁办事大臣所辖。
对于万物,尤其是对一切生命来说,水是最为宝贵的,而西王母的故乡——青海湖用地流水滔滔不绝地送往中原、东方、大海,使那里的人类和一切生命物得以生存,得到发展。仅从广博的昆仑文化和河湟之源说,青海是中华大地发祥之根和福泽之源。人们将黄河(湟水又是黄河最大支流)称为母亲河,因为其水是从西王母的故乡流出来的,这似乎是伟大母亲西王母用她的乳汁哺育着众多儿女….,
被人们誉为世界天湖的西海——青海湖,除了它有梦幻般的自然景色外,还有海龙、海怪、海牛、海神(西王母)的众多美妙传说;具有鸟的王国之称的鸟岛(国家级保护单位);湖内生活着肉质肥美、富有营养的湟鱼;被称为仙山宝地和龙驹岛的海心山,在很早以前环湖地区就有以湟源为主的带有民族和神话特色的祭海活动。根据古籍记载,祭西海的最佳日期是农历七月十八日,这天也是西王母的圣诞日。
由于湟源地处环湖之东,又临近西宁,加上当时有环湖国际商贸中心之称的“环海商都”丹噶尔(今湟源县城),商贸发达,经济繁荣,所以近代的所有祭海均由丹噶尔厅署、县府或商会筹备承办,祭海的开幕式、祭祀活动、宴会、会盟等仪式先前也在湟源扎藏寺,后在湟源东科尔寺的大经堂内举行,祭品及给王公贵族的分发的礼品也由湟源准备。关于宴会、会盟情况,清代与民国时期大同小异。清代大多在祭海之次日。
•神彩的祭海民俗•
从唐代天宝十年(751年)开始至解放初,祭海活动断断续续进行了1200多年,如今民间特别是湟源及环湖各民族间的祭海活动,日益增多,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人眼花缭乱。其实,民间的祭海活动历史更为悠久,历史上环海地区的羌人、吐谷浑、吐蕃、蒙古族、藏族等都有祭海的习俗。
湟源是西王母巡游活动的圣地,所以祭海及敬仰西王母一事上十分虔诚。历年来众多的佛教居士和道教道士,每适三月三西王母的蟠桃会和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诞辰纷纷到海滨,诵经拜佛、点燃松蓬、鞭炮齐放、经幡飘扬,围着海神庙,祈祷太平,最后向海中投入钱币、祀品,三拜九叩后而还。有的还在海上放生,向周边蒙藏牧民给布施,有的乘船到海心山,顶礼膜拜,寻根问祖。
民间祭海活动主要有法师引舞者表演——奏乐——致祭——鸣炮——煨桑——跳欠——向海中投放祭物。《青海文化》2005年第二期上刊登“青海湖祭海习俗”,反映了这一民间自发祭海活动实况。其实这番活动尤为经典:高大宽敞的帐篷,地上铺着油漆彩画的长形木板,这是专供僧人诵经的处所。帐篷略后的地方搭着两米多高的煨桑台,这是燃烧祭品的圣坛,前方的地上堆放着村民们准备敬献给海神的各类供品。场地上高高竖起的经幡随风飘扬。上午10点30分左右,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捧哈达、青稞炒面、酥油等祭品,前来祭祀。11时许,煨桑台左前方帐篷中传出喇嘛们有节奏的诵经声,一位长者登上煨桑台点燃松柏枝。一时间螺号声声,鞭炮齐鸣,烈焰升腾,祭者口中念诵经文、吹奏佛号,沿顺时针方向绕行于煨桑台,同时向桑台投献哈达、五谷包(五色粮食:青稞、小麦、碗豆、玉米、蚕豆)、白酒、糖果等祭物,有人向空中抛撒“风马”(隆达)。据当地藏族人说:风马随着烈焰腾空而起,则表明神祗会保佑人畜两旺、五谷丰登,人们边抛撒边诵念祝祷之辞:“今日风马升起来,没有升起的风马,请快点升起。天地满是吉祥,愿你都升入祥云中”。
村外的祭献完毕,全体祭祀者又向湖边移动,他们要将祭品送人海神(西王母)的怀抱。由法师(巫师)手捧着用五色丝线缠绕的五谷包在队伍前面引路,紧随其后的是一支人数众多的仪仗队,他们持法杖、香炉、净水瓶、宝伞、幢幡等法器,奏着藏唢呐、法号,而头戴鹿角、牛首面具的鹿神、牛神以及地方神随着仪仗拥向湖岸。站定后,由法师念诵咒语,人们首先将祭仪包用力投向湖中,然后向湖中投放活着的牛羊,亦称为“活祭”(后因残忍而改用青稞、酥油捏制的小型“牛羊”替代)。相传,祭品向海中投得越远,下沉得越快,越能得到海神的(西王母)庇佑。因此,参祭者踊跃向湖中投掷自己的祭物,表示对海神(西王母)的尊敬,并祈求海神(西王母)保佑人畜、地方吉祥平安。
祭海仪式结束后,接着在湖边举行了赛马、射箭等活动,富有民族宗教色彩的“跳神”更是饶有趣味。乐队首先在场外出现,两个长法号、一钹、一立鼓,一齐奏响,乐队中一僧人高声吟唱经文,在庄严肃穆和富有震撼力的鼓乐声和诵经声中,“赛日精姆”跳神舞开始,十名敬献甘露诸神(舞者头戴黑帽面具),一手持系有五色彩绸带的金刚杵,一手紧握银杯,跳跃出场,两名手执幢幡者跟随其后。待十名黑帽出齐后,跳着威武凝重的金刚步,手持银杯围成圆形,缓慢作舞。他们向地上洒酒三次,表示向西王母上师、本尊、菩萨、海神、护法诸神等敬献神饮,意在求得众神保佑,以此为跳神仪式建立坛场,“赛日精姆”即是黑帽咒师为主角的敬献神饮舞。黑帽咒师因登场时头戴黑色宽沿法帽而得名。接着,表演“佐斗候”,意为财神,出场角色是位身着传统藏服,头戴黄发白面财神爷模样面具,都独自即下蹲,之后转身向四个方向并步跳跃,向四主诸神敬献财宝,感谢四方诸神保佑此地方人畜兴旺。这个舞寓意四方平安,吉祥如意,同时答谢神灵保佑。
继后出场的是一牛一熊表演的“桑德”舞。“桑德”品意为开道先锋,他们分别头戴红色牛首和蓝色熊面具,身着华丽的五彩相间折穗绸缎的衣裤,手持长剑,围场跨步跳跃,出场,再与章松九头六面煞神巡查四方。虎、熊、牛、龙四位神将,均右手握剑,左手持绳索,他们遵从章松号令,巡回检查八方,铁面无私地降伏、惩治不法之徒。
“优拉”是家乡的保护神,出场3个人,头带相同的面具,手持利剑,绕场跳舞,人们将哈达挂到其胸前,以求人畜两旺,财气两盛。
仪式结束时的舞蹈为“吉祥鹿舞”。一头戴红色鹿首,身着经袍又披五彩哈达的鹿神,独自作舞,其动作起落轻巧,变化自如。传说鹿神是天神派到人间观察人间的善恶与苦乐的使者。当吉祥鹿在精巧的跳跃中用鹿角快速挑在两根高30公分的竹竿上的洁白哈达而围场奔跳时,则意为吉祥洒满人间。这支舞既具有驱邪之意,又具有庆贺、祈福之意,既具有浪漫色彩,又具有人神共娱的宗教气氛和审美意味。
环海及湟源各民族间祭海活动,包括跳神、佐斗候、桑德舞、优拉、吉祥鹿舞等。使祭海活动既充满了神秘、溟蒙、玄幻的色彩,又不同程度地使神秘感变成了审美快感,对西海神毕恭毕敬的恐惧心理变为一种自然流露的审美心理,并且具有了娱神又娱人的娱乐色彩。达到了神圣、神奇、神秘、神话、神彩的佳境。(李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