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记载:青海明、清时期先后创建孔庙五所,即明宣德三年(1428年)建成的西宁文庙,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建成的乐都文庙,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建成的大通县文庙,清乾隆五十七年(1785年)建成的循化文庙,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成的贵德文庙等,至今有的荡然无存,有的名存庙亡。而湟源孔庙在当时甚至至今都是青海全省保存最完整、复修最精美的唯一一座孔子文庙。
据王志和先生撰文:孔子庙因正面临街,同时由于对至圣先师孔子的崇敬,当时经过孔庙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礼节,文武官员避而逊之,遂不设正门。前外部只设照壁一面,两端左右侧而各辟古典牌坊型掖门,无斗拱或月宫挂牌悬柱等装饰,简单而素朴,额顶镶板专刻楷体大字,东为“德配天地”,西为“道冠古今”。其东首门旁建有小型古塔式砖砌焚烧字纸炉一座,玲珑美观,引人注目。
文庙的祭器祭晶十分可究,据《西宁府新志》记载:祀典开始时邑宰衣冠整洁,躬亲率领阖邑文化界人士以及各界名流、地方绅老,有回族读书人士也参加,举行公祭,以为虔诚之敬。主祭官、陪祭官由当地寓有声誉之文士名人担任,另外尚有司仪、司俎、司祝、司乐等执事者,时间在寅卯辰巳之问(即五至十一时)。以为严肃,动作缓慢,斯文不躁,有条不紊,为掬以虔诚,由司仪(又称礼生)高声唱礼(赞礼),即按议程顺序执行,拈鼓、再拈、三拈、净手、排班(固定位置)。执事者各执其事,升炮(呜鞭炮),奏乐(大吹、细吹),整冠掀领,献牲畜,进爵,进香楮,云马,进供养(果醴糕点之类)均由司俎,掬以额举,转给主祭官敬献,再由司俎摆设燃香焚云马(表),主祭官带头,由司仪声导,凡殿内外排班人员均行三跪九叩大礼,平身(起立)后,由司祝朗声以潇调颂读祝文(祭文、疏文),复行大礼,继举望燎(点燃在殿外堆放之松蓬)皆出殿外仰视、升炮、大吹,待火熄后复位(仍按顺序站定)。又行三叩礼后,平身、鞠躬、退班。才算仪礼完毕。继唱赞美诗歌,司仪唱声“礼成”或“礼毕”散讫。稍事休息,而后如有文艺节目即行表演,最后由文化界权威人士或主祭者致词,勉励群众敬业乐群,力求业务发展,达到人人知书达礼,提高素质,促进文明程度,普及教育,求学者力求卜进,争取高考题名。至此神事人事皆毕全矣。有事者先退理私,有兴者开始尽情欢乐,吹唱弹拉,自由活动。午后安排聚餐,不许大饮,饭毕散会。
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圣地,那么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伟人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文化巨匠。同时,也是一位公认的世界历史上的伟人。
祭孔不仅是崇尚孔子人文,而且更重要的是丹城父老崇尚孔子学问。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保留着比较完好的以“六经”为代表的古代文献,而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霍尔巴赫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唯物论者。他对儒家反宗教思想十分赞赏,推崇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赞扬孔子把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的观点.他认为,在这方面“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狄德罗是“百科全书”的主编,在百科全书中介绍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他认为,孔子不谈奇迹,不言灵感,强调“理性”或“真理”的思想十分可贵。
莱布尼茨(1646年~1716年)是18世纪德国哲学界对孔子最为崇拜的学者,他对儒家的自然神论、道德观和政治思想非常赞赏。他认为在政治和道德方面,中国人优于欧洲人。
美国学者欧柏廉认为,西方的问题在于科技发达而伦理落后,有许多伦理学理论鼓励了犯罪和战争。解决当代社会伦理落后的办法和维护世界永久和平的关键,可在孔子关于仁爱与中庸的教海中找到答案。
亚洲在古代是先进的,近代却落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废墟中重新崛起,香港、台湾、韩国、新加坡等地区与国家也实现了经济起飞,进入发达行列。国际上.很多学者注意到,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儒学传统。美国环太平洋研究所所长弗兰克•吉布尼认为,儒家伦理与美国现代经济民主主义的巧妙结合,是日本经济成功的秘密所在。日本著名企业家涅泽荣一认为,《论语》加算盘是企业经营的法宝。《论语》代表儒家伦理,算盘代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如果只注意谋利,而丢掉了仁义忠孝,是办不好企业的、近些年,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向东方的日本、韩国等国袭来,困扰西方的许多社会病,如犯罪、吸毒、性解放、家庭破裂、道德沦丧等等,也在这里开始孳生、蔓延。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有识之士提出要重建精神家同,韩国开展了新民运动,新加坡开展了礼貌运动、敬老运动以及儒家伦理的宣传运动。这些运动的中心内容就是把儒家伦理重新抬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孔子这位出生在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世界伟人的思想对现代和未来世界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孔子思想功德无量,永放光芒!但愿世人的如此称颂不仅被过去、更重要的是被现在和未来世界的历史所证实。真是“奠基九州垂万世,统承三皇又五帝”。又是“文章惟读周秦汉,儒子兼通天地人”。更是“报国文章尊李杜,攘夷大义读《春秋》”。(李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