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天换地”显生机——我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走笔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8-30 09:31    编辑: 马燕燕         

  改整梯田,引水上山,拦截水土,种草植绿。经过各级水保部门几年的治理,我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改天换地,将昔日的荒山秃岭改造成“梯田流韵百草茂,沟岔梁峁绿成荫”的一幅山水画卷。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还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树立了样板。

  风景如画毛尔茨沟

  一提起毛尔茨沟,在老青海人眼中,是穷、远、落后的代名词。盛夏,当记者乘车来到湟中县李家山镇毛尔茨沟村的最高点,眼前的景象让一行人不由地发出赞叹!一条水泥路从山脚延伸到六条山沟,山岭上的层层梯田内油菜花竞相开放,一溜溜整齐的蚕豆、小麦田,像五线谱一样流畅,被山头郁郁葱葱的草木所包围。正值午时,坐落在山沟的村庄炊烟升起,一幅自然和谐的世外美景催促着相机不断响起咔嚓、咔嚓的快门声……

  “以前这里可以说是‘穷山恶水’,没路没水没收成。耕地全是坡地,旱时庄稼颗粒无收,涝时被水一冲还是一无所有,时而还遭山体滑坡或垮塌等灾害。几年来近80户举家搬到了海西等地谋生。”在村支部书记李洪胜的介绍中得知,毛尔茨沟村坐落在山沟岔,一亩三分地根本解决不了温饱。虽紧邻西宁市城北区,由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外出打工成了村民的难心事。

  2011年,我省浅山干旱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实施。三年间,毛尔茨沟流域共投资2200万元,建成石谷坊17座,治沟骨干工程1座,中型坝1座,生物坝5处,梯田1800亩,高标准造林3200亩,四旁植树2.3万株,埋设PVC农林灌溉管道29公里。同时,全村拉上了自来水,将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

  “现在山上种上了树、长满了草,坡地改成了梯田浇上了水,机械耕种代替了畜耕,不仅庄稼可以旱涝保收,还节省劳动力外出打工,日子一天天在变好。”1996年,因家庭困难供不起孩子上学的村民李广宗搬到德令哈谋生。这几年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又迁回村里,将十几亩撂荒地重新种上,年收入比原来增加了3000元,农闲时俩口子到城北区打工,如今还盖上了4间大瓦房。

  湟中县水保站站长庞春海说,像李广宗这样的农民,已陆续迁回了40户。目前,试点区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6.2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从原来的20%上升80%,全村4000亩地一大半变成了水浇地,村民们从单一种小麦调整为种油菜、蚕豆等经济作物,耕地收入明显增加,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占到了全村80%。通过保水、保土每年可增加经济效益达87万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3600元。

  水保先锋互助西山

  青山树密草旺,绿水轻盈流淌。爬上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的山头,一座座提灌站、蓄水池、渠道及管网将一层层梯田串联起来,构成了一整套干旱浅山区的灌溉供水体系。

  2011年互助县列入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全县以引大济湟北干渠四支渠灌溉工程为配套,按坡改梯+生态造林+交通道路+水利配套的治理模式,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改善及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工程。

  “这些水平梯田是在实施第一期项目时修建的。同时高标准造林2675亩、田间植树57.09万株。并配套修建了提灌站、蓄水池、渠道及管网、道路,发展灌溉面积12500亩。”互助县水利局副局长何世玉指着一片农作物长势喜人的梯田说。

  干旱浅山区最大的难题是缺水,自北干一期配套项目南门峡四支渠工程通水后,互助县投入1070万元配套修建了177条干支管道,将水引进田间地头。沿线蔡家堡、西山两乡的6万亩浅山旱地变为水浇地,彻底了这些地区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使粮食产量每亩120公斤增加到了220公斤。

  采访车在山岭间硬化村道上急驰,沿线的村庄已被茂密的树林和环状的梯田所包围。在西山乡郭家沟村二期项目施工点,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修筑梯田。

  村支部书记郭明世说,全村坡改梯工程从去年4月动工,目前已完成99%,剩余的30亩也将于近期完工。去年部分村民试种后,收益非常明显。经过治理后山绿了、地肥了,气候环境变好了,每亩地粮食产量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由过去650多元上升到了1300多元。翠山环绕金色谷地

  拌着连绵的阴雨,记者再次走进隆务河流域——同仁县,藏语称“热贡”,意为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

  这里四周群山环绕,沟壑纵横,坡陡沟深。驱车驶入山高路陡的西山,一片片以祁连圆柏为主,白榆、青杨、山杏、暴马丁香、珍珠梅、榆叶梅等树木搭配的林地从山脚依次延伸到山顶,与绿荫密布的隆务河和金光闪耀的隆务大寺相映衬,被全省列为藏区水土保持的首个样板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秃山荒坡,一下雨洪水和泥沙就会漫入山脚下的大寺和我们的家里。”家住隆务村的68岁退休干部陈昌明对西山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如今自家的后山建成了公园,老人每天上山锻炼身体,俨然将西山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

  2010年,黄南藏族自治州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南当山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目前西山已完成造林1370公顷,封禁4320公顷,其中高标准造林466.6公顷,坡改梯110公顷,谷坊77座,沟头防护14处;同时接电、修路,引水、建池,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

  县水保站站长胡伟介绍,项目实施后有效改善了州府、县府所在地和隆务地区的人居环境,缓解了该地区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洪水频发的问题。目前示范区栽植高档景观型乔木和花灌木近93万株,成活率达90%以上,不仅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还成为隆务河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