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在海西,我们越过高高的山,我们踏着美丽的浪,相约这方土,我们携手建家园……”青海省第五届民运会会歌《相约海西》在巴音河畔飘荡,彰显着我省各民族兄弟姐妹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8月29日晚,为期5天的青海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柴达木影剧院落下了帷幕。首次承办全省性综合型运动会的海西履行了四年前的承诺,举办了一届具有浓郁海西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民族运动会,把一个团结、奋进、开放、创新、自信的新海西展现在世人面前。
5天前,各民族体育健儿在会歌中踏歌而来,“杞杞”肩披“五彩哈达”迎接远方的兄弟姐妹。民运会见证了腾飞、和谐、发展的新海西;通过这个大舞台,海西得到了又一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了东道主德令哈又一次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我们看到了气势恢宏的的赛马场,看到了日益变宽增多的城市大道,看到了整洁的市容,更看到了海西人奋勇前行的豪迈。
回溯到1997年,青海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西宁市隆重举行。历经16年,民族运动会的接力棒从古城西宁传到热贡艺术之乡——隆务河畔,从海北金银滩草原到柴达木盆地,民族运动会的精神在不断传承。历经16年的发展历程,青海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早已成为各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挥手告别柴达木,我们需要感谢多彩的民运会,我们需要感谢柴达木人,两者的结合让我们得以在这个金色季节拥有一份沉甸甸的丰收。从独具特色兼具力与美较量的竞赛项目到精彩纷呈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表演项目,让许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兄弟,有机会走出深山和草原,在世人瞩目的赛场上尽现风采。对他们来说,这份荣耀不亚于奥运金牌。
这是一场“民族文化盛宴”,这是一座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体育的大舞台,更是一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接力赛跑。从祖先手中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和团结力量,在柴达木得到了弘扬和彰显。民运会的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全省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面貌,展示了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
这是一场多赢的盛会。本届民运会是在我省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之际举办的一次规格高、规模大的综合性民族体育盛会。勇立潮头的海西在这里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展示。
在本届民运会上,表演项目的参赛数量再创新高,11个来自全省各民族的优秀节目,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现得婀娜多姿,令人难以忘怀。据青海民族大学冯云教授介绍,本届民运会表演项目最齐,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应有尽有。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选送的《循化撒拉族婚礼》,一经在民族运动会上亮相,就获得各方好评,而海西州的《博克与神箭》则第一次将蒙古族、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以舞蹈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背后,却是散落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民族文化的瑰丽珠宝。
本届民族运动会几乎看不到“你死我活”的金牌争夺情景,闻不到“硝烟味”,更没有“兴奋剂”,而且,获得前八名的选手可以同台领奖,比赛的功利性已经淡化,和谐与友谊上升为主题,从项目设置上看,大多是将少数民族田间山头的“传统”搬上了全民瞩目的大舞台;应该说是最温和、最有人情味的运动会。这恐怕是民运会独有的特色。它让各族人民见证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让各族人民在往来中真诚相融并结下友谊,让各族人民在“传统”与“现代”的互动交汇中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
民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曲终人未散,本届运动会所展现的巨大魅力预示着今后的民族体育盛会将更美、更细、更精彩。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既是对我省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水平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已成为我省少数民族展示本民族文化的最好平台。 (杰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