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是河湟地区最为炎热的时节,恰巧也是高原农村秋收前相对清闲的一段时间。从春播后,农民每天就在耕地里忙碌着,春灌、锄草,也只有临近秋收前的这段时间可以稍许轻闲几天。立秋时节,笔者来到被誉为“一方富庶之地的云谷川”——湟中县李家山镇采访,看到的却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镇、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行色匆匆,显得忙忙碌碌,逢人聊上两句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说的都是村里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的话题。
共建新农村,打造湟中最美山村
刚走进岗岔村,迎面的三岔路口处就是一处小小的景观,精致的防护栏围在绿草坪周围,松树掩映下是一块镌刻着大红“福”字的石头,左边是文明巷、右边是幸福巷,各家各户都是紫红色瓷砖砌就、琉璃瓦盖顶的大门,蓝砖白墙,临巷的大门旁开垦出一片花圃,栽松插柳、花草茂盛,如同走在公园的柳荫道上。拐过团结巷,穿过广场路,看到以前的村文化大院已经改造成了一个4597平方米的广场,文化墙前安装了一整套崭新的健身器械,两座漂亮的凉亭修建在草坪之间,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凉亭中聊天。村干部说,广场建设工程投资达80万元,在以前村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又扩建了1500平方米,还新添了一个老年门球场,年轻人喜欢的篮球场也在广场的一角。广场修建虽然还未完工,每天晚上村民们已经在这里开始了跳舞、吹拉弹唱等活动。
柳树庄村在今年修建了4个广场,除了主广场只剩下安装健身器材的工作外,这几项总投资90万元的工程基本上都完工了。在村子的巷道里穿行,农户的院墙已经全部统一改造、粉刷,白墙绿树、整洁平坦,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其余的3个广场都设在农户集中的地段,一色青砖砌成的文化墙呈波浪状起伏,错落有致的三两处草坪花圃,几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使这几处广场也各有情趣,居住在附近的农民一出门就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甘家村的广场临河而建,已经安装好的健身器材上村民们在锻炼身体,几个小孩子正在打乒乓球,青砖铺就的通道在草坪花圃间曲折穿行。广场旁边原先是村民堆放垃圾的地方,现在却变成了一处占地一亩多的绿化区,这里已经是松柳成荫,绿草成茵,小花点缀,与广场连成一片,村民既可在广场上参加各种活动,也可在广场边的绿化区漫步纳凉。
卡约村因卡约文化而得名,虽然广场还没有修建完工,但是,从黛青色的砖瓦砌成的文化墙,布局古朴雅致的花圃走廊中,一眼就能看出深厚的卡约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古老的村民宅院的砖墙修建得非常有特色,墙缝镶嵌着青砖,墙头也用砖修起了防雨檐,对这些具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既进行了有效的加固,又充分保留了原始的风格。村委会还把位于村里的“卡约文化”遗址保护工作列入其中,进行了妥善的加固。
在李家山镇的甘家村、吉家村、新添堡村、王家堡村等村,新农村共建项目都在红红火火地进行着。
在这些村里,已经建成或正在修建各具特色的农村休闲娱乐广场,或修建简约的廊房,或是视野开阔的凉亭;统一改造的土院墙,上面是深色防雨飞檐,下面是粉白的墙面;渠道都是用石头砌成,治理得既坚固又好看;村巷两旁、院墙周围处处种植树木花草。和以前相比,这些村子的河道里看不见垃圾,河水变得清澈了;破旧不堪的农家院墙都换成了清一色的砖墙,平平展展,高矮一致;各家宅院的旧大门都改造成很有气派的铁大门,汽车都能直接开进家里;一排排松树、一行行柳树把村里的巷道装饰得既干净整洁,又景色宜人。
今年74岁的岗岔村的村民汪有玑老汉对笔者说,党和政府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好政策,新农村建设不仅给村里修了广场,帮助农民拆了旧土墙砌了砖墙,就连各家各户的炕洞门、厕所和猪圈都重修得像模像样,不管在家里坐着,还是庄子里走着,心情很舒畅。
共建新家园,干部群众齐心协力
党政军企共建新农村,建的是自己的村,修的是自家的院,农民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参与最多、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也正是这些村的干部和群众。
在采访中了解到,自今年元月份共建项目确定后,李家山镇8个共建村里所有的村干部每天都在围绕着拆除、新建的工作忙碌着。柳树庄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志多年来一直在外承包公路建设工程,年初已经承包了玉树至杂多的一段道路建设工程,工程资金达200多万元;村委会主任李洪有经营着一支150多人的建筑队,年初已经承包了3个建筑工程。今年共建项目确定后,杨德志放弃了已经到手的工程,李洪有则只留下其中的一个项目,让手下的建筑队员们自己去挣工资,这一决定的代价是两个人都损失了几十万元的收入。外面的工程泡了汤,而家里的事他俩也是一件也顾不上,今年村里承担了连片种植蒜苗的项目田任务,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又把种植区域内的不愿种植蒜苗的农户的耕地都承包过来自己家经营,几十亩蒜苗地里又得有人来管理、来务劳,书记把活推给了自己的弟弟,村委会主任把活推给了哥哥,蒜苗地里出现病虫害,家里人老老少少都忙得不可开交,他俩却每天只围着广场建设、河道治理、村委办公室修缮、各家各户拆除等等的工作转个不停。共建项目资金有缺口,杨德志和李洪有便把自己的几十万钱都垫了进去;遇到工期紧的时候,就让工程机械车从工地赶回来抢工期。
共建村干部为了抓好共建项目,耽误自己赚钱创收的还真不少,王家堡村的赵财等3名村干部,分别在搞汽车运输、房屋装潢和商品经销等经营,因为任务重、时间紧,大家主动放弃了生意,村支书经营的汽车运输停运,村会计经营的装修队停工,村委会主任家开的经销店不是断货就是三天两头关着门。卡约村村主任林兆珍也因为村里的共建项目放弃了自己签订的几十万元的绿化工程。
农民群众也是共建的积极参与者。王家堡村民孙政元看到共建工程量大,人力完成有困难时,主动开来自家的挖掘机、装载机等,为工程建设拉砂石、拉土填坑,本人还每天守在工地上指挥作业,一干就是两个月,村委会里只管给机械设备加油、给司机付工资,而他本人没要村里一分钱。吉家村三五社的广场原先未列在共建项目内,但是村民们主动要求修建一个集会健身的小广场,地址选在一处垃圾坑,回填土方量达800方,80户农民每家承担了10方回填任务,当时正值农忙时节,这些村民们就利用早晚时间按时完成了回填任务,保证了建设工程的正常进行。柳树庄村河庄广场也未曾列在共建项目内,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们自发召开会议,通过集体讨论自行解决了广场用地的兑换事宜。王家堡村广场扩建时需要征用土地,当村干部提出兑换要求时,村民张瑗爽快地把自家的1.3亩自留地兑换出来。岗岔村安排本村的农民书法家汪如平、汪震承担村广场的文化墙书写工作,二人接受任务后自己找资料、设计样式,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
共建村在项目建设中积极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到共建项目工地上清除垃圾、拉石运砂、挖渠填沟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李家山镇各共建村呈现出干部群众人人参与建设、齐心协力共创美好家园的局面。
积极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党政军企地共建示范村的着眼点就在于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为此,参与共建的各级党政部门、联系单位和企业都全力以赴投入到共建工作中。
西宁市人防办、市发改委、市房产局、西宁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联点市直机关单位和市管企业,湟中县县直机关单位和县协调联点企业,为李家山镇的共建项目给予资金和物资方面的大力支持,共落实资金278.7万元,支援103.7万元的物资。西宁市人防办等联点单位还多次到联点村的项目建设工地,在施工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定时检查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及时帮助项目村解决问题。
共建工作涉及李家山镇8个村、1855户农户,6829口人,改造7个广场,6个活动室;农户院墙土改砖13万平方米;墙体粉饰23万平方米;农户大门改造1360合,在共建工程中,李家山镇的干部职工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包片领导、包村干部,从每天早上开工就出现在建设工地的现场,与村干部一起搞测量,到各家各户分发墙砖,督促村民充分利用农活空闲时间抓紧开展墙体改造工作,与村民一起清理在村巷里乱堆乱放的柴草、砖石等,一忙起来就是一整天。镇政府包村干部张芝义家住的包家庄村也是今年的共建项目村,自家的院墙也需要改造,而他所包的王家堡村的240多户村民的院墙改造工程也在同期进行,他的妻子又是拦隆口镇上鲁尔村的包村干部,正好也是今年的共建项目村,夫妻俩都难以离开工作岗位,只能将自家的墙体改造工程委托给张芝义分家另过的哥哥去操心了。
镇党委书记宋邦发、镇长赵明辉基本上每天都盯在各共建村建设现场上,大到制定项目规划、联系协议资金、落实共建物资,小到个别农户家的旧墙拆除、大门改造等都是事必亲躬,有时忙起来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李家山镇在共建工作中独创的“十五日工作推进法”,就是两人通过白天各自分头深入共建村进行调查研究,晚上聚在一起讨论各自发现的问题,结合本镇实际情况,商量改进措施和办法,探索出来的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为共建工作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提供了保证。为了保护古老宅院建筑风格,在卡约村墙体改造时他俩亲自跑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实地考察,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两人又亲自设计古老宅院土墙的加固方案;在共建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在全镇积极推广具有省工序、易保养、经久耐用、新型墙体粉饰施工法,既加快了施工进度,又保证了工程质量,仅此一项就为全镇共建工程节省墙体粉饰资金416.12万元。
在李家山镇采访的日日夜夜,穿行在云谷川的村庄里,笔者到处看到是平坦的乡村道路,整洁的乡村小巷,漂亮的农家小院,宽阔的休闲广场。村庄美了,村民笑了,云谷川到处呈现出一派和谐、温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