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因史称“环湖八族” ——刚察首领部落而得名。刚察境内多处发现的遗迹和古岩画证明,距今3000年前,就有先民——羌人在这片土地上从事畜牧、狩猎等活动。
刚察,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近年来,刚察县以积极打造集藏式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藏文化风情特色的“高原海滨藏城”为目标,将青海湖、草原、湟鱼、藏文化等自然、人文要素纳入整体设计中,把城镇外围的绿色草原与城镇内部的民族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城镇与草原相互映衬,现代与古老文化相互融合的发展格局。
湟鱼家园沙柳河
7月6日上午,刚察县城彩旗猎猎;沙柳河畔鸟翔鱼跃、景色迷人。一曲《美丽的刚察》响彻海滨藏城。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欢聚在美丽的沙柳河畔,载歌载舞,迎接第六届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的隆重开幕。
因为,这里是观赏裸鲤洄游奇观的好地方。
沙柳河是青海湖北岸一条美丽的河,全长大约350公里左右,它和这块美丽草原的主人藏族部落密不可分;沙柳河同样是一条生命之河,每年的六七月间,沙柳河畔的湟鱼家园更多了一份迷人景象,湟鱼成群洄游到沙柳河延续生命,恰似千帆竞发,十分壮观。
笔者在沙柳河畔驻足,只见鱼群溯流而上,数不清的褐色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你只有在这时,才能真正感受“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
在青海湖北岸,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鱼,游客们怀着“善待青海湖精灵,静观湟鱼洄游”的心愿,在这边土地上留下了恋恋不舍的足迹。
据了解,有人把湟鱼称为“青海湖的精灵”。这是对自然法则的最好尊重——在青海湖的生物链中,湟鱼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鸟类又以湟鱼为食,环环相扣。如果湟鱼没了,鸟儿就会飞走,藻类就会增多,湖水也会随之富氧而变臭,最终成为一湖死水。
在人头攒动的观鱼长廊里,笔者有幸见到了刚察县县长晁世海,他高兴地告诉笔者,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中惟一的水生经济类动物,俗称“湟鱼”,是经过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大型高原原始鱼类,是青海湖生态链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多年来,刚察县着力打造以“湟鱼家园”为主的“湟鱼文化”品牌,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实施了沙柳河湟鱼家园生态保护项目,新建了鱼形广场、过鱼通道、防腐木屋、放生台等基础设施并投入使用。他说,刚察县坚持举办观鱼放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全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重视湟鱼栖息地保护,增强渔业行政执法手段,广泛发动社会公众参与湟鱼保护,维护青海湖水域生态安全,推动青海湖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裸鲤增殖放流暨观鱼放生节节庆活动,实施青海湖裸鲤人工繁殖生物学与放流技术研究、青海湖裸鲤原种扩繁、青海湖裸鲤种苗池塘养殖与增殖放流项目,使青海湖湟鱼资源得到有效恢复。进一步加强刚察与周边地区的交往与了解,扩大知名度,带动刚察旅游业,促进州(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走上感恩塔
7月7日上午,笔者一行来到了位于刚察县城以东入口处的仓央嘉措文化广场。这里已经建有海滨藏城雕塑、广场、绿化区等设施。今年,刚察县开始投资新建仓央嘉措广场百名藏文书法石刻苑建设项目,工程项目建议书已完成,并通过省文联和刚察县梦之湖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从青海、四川、北京、云南、甘肃等地征集藏文书法作品百幅,并已进入碑刻阶段。
笔者站在慧眼感恩塔前,只见佛塔庄严气势、金碧辉煌。感恩塔由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四部分组成。4个塔柱分别以其立式结构代表“地”、条形结构代表“水”、方形镀金藏物结构代表“火”、极顶塔形结构代表“天”,形成佛教中所称的“四大和全”,构成了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排列形式。极顶铜制宝瓶高度为6米,象征六道轮回,塔壁四面均绘有巨大的佛眼。感恩塔取意于尼泊尔博达哈大佛塔,亦称“慧眼感恩塔”。慧眼意为智慧之目,又称灵眼,代表智慧、慈悲和觉悟,警示世人善恶自有因果,只有至善,方能离苦得乐,只有心存感恩,才能带来希望。绘有慧眼的方形镀金藏物中装有藏传佛教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经卷。
感恩塔高33米,象征海滨藏城地处海拔3300米的地理位置,四个塔柱周长53米代表刚察建政年份——1953年;镀金华盖外缘所悬挂的31珠铜制铃铛代表刚察县31个行政村。塔柱间标有的“刚察”及“党的恩情深似海”字样,则体现了海滨藏城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憧憬。
在笼罩着神秘的色彩中,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仓央嘉措——这位藏族诗人的心灵世界和美妙诗作。他在布达拉宫神秘的世界里,创作了一首首或似水轻柔或回肠荡气的诗歌佳作,而才情横溢的他却似一道绚丽的彩虹,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短暂的背影后,便匆匆飘逝,留给300多年后的人们以无限的感叹。为了纪念这位诗坛圣者,热情、质朴的刚察人民修建了别具一格的仓央嘉措文化广场,让世人了解仓央嘉措,了解世间最美的情歌,品味和感悟大师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一个佛教领袖,一个诗人,一个与悠悠青海湖结下旷世情缘的传奇人物。
站在浩渺的青海湖畔,有许多人曾做过这样的猜想:一个出身于藏南门隅地方的少年,与遥远北方的青海湖到底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呢?要知道,从靠近印度的藏南门隅,到祁连山下的青海湖畔,有三四千里之遥。更为惊奇的是,仓央嘉措从出生到失踪所走过的迢迢之路,就是青海湖候鸟们无数次迁徙往返的“神鸟之路”!
仓央嘉措,谜一样的名字。对于刚察人来说,他是那样的熟悉,却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到我们只知道这个名字,只知道他是六世达赖喇嘛,只知道他是一位活佛诗人,只知道他是一位感情真挚的人。然而,或许因为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资料,扑朔迷离的身世,以及60多首广为流传的情诗,才让人们对于他更加缅怀,只有他才给了人们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切,只有青海湖可以作证。
梦幻仙女湾
7月8日,这天是农历六月初一,笔者一行早上五六点就匆匆起床,来到刚察县以南16公里处的仙女湾。赶早的原因是要参加在仙女湾举办的祭海盛典。
仙女湾,诗一样的名字;仙女湾,歌一样的地方。让我们怀着虔诚之心走近这位多情的仙女吧!
这个地方为什么有着如此美妙的名字呢?相传,六世达赖喇嘛被押解北京,途径青海湖边时,在这里听见了神的呼唤,于是,他被明媚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便踏浪入湖,从容而去。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青海湖顿显神灵,就让仙女们奏起了仙乐,仙鹤们结群飞舞,使大师在一派祥和中走向了天堂。由此,人们就把这里叫做仙女湾。
另外,还有这样一种传说,说此地是西王母设宴邀请穆天子相会的地方,每到蟠桃宴开始之际,仙女们就在这里载歌载舞迎接穆天子的到来,由此,就把这里叫做仙女湾。有诗为证:“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如今的仙女湾景区则是环湖地区最具观光价值的区域之一,也是青海湖环湖范围内重要的湿地。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家园,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脏”,也有着“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等美誉。青海湖湿地作为世界七大湿地之一,于1992年被联合国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手册》,并加入了《水禽栖息地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它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和研究价值。每年6月到10月间,这里次第开花的植物很多,它们按照自己的生命节奏分别绽放不同颜色的花卉,把这一片大地装扮得无比妖娆。在被称作黄金季节的七八月份,将这里称之为“花的海洋”则一点也不过分。
仙女湾湿地更是鸟的天堂、大天鹅的故乡。每年夏天,在这里栖息的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鸬鹚等,保持着相当的数量。而每每到了秋冬季节,有1500只左右的大天鹅来到这里,在此越冬。此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也看好这里的静谧安逸,把这里作为自己的家园。
仙女湾,高雅的白天鹅和水天相连的美景演绎着一个个不老的传说。
“三牲拉则”和祭海台
拉则,蒙古语称“敖包”,藏语叫“拉则”,是祈求平安的意思。“三牲拉则”它是由自然死亡的神马、神牛、神羊的头颅堆砌起来的,所以叫“三牲拉则”。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受封,返藏途中经过此地,看到这里水草丰美,牛羊肥壮,因此在此立“拉则”来保佑草原的人畜兴旺。当时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37岁,为此,这个拉则高度以37米这个吉祥数字而立。
7月8日上午,只见穿着民族盛装的藏族群众成群结队手持宝瓶、风马、煨桑等祭祀物品来到湖边“三牲拉则”前,在长约16米的贡桌上,摆放着蕨麻、酥油、各种水果贡品,有近百名当地寺院僧侣在活佛的引领下,在螺号声中开始诵经祈祷。诵经祈祷完毕,有寺院僧侣上前点火煨桑,并向人们撒放糖果、桂圆等表示吉祥的“祭品”。尔后,信教群众开始煨桑朝拜。“桑”是藏语,意为净化,藏族认为圣湖内的生灵最怕湖水被污染,对湖水的保洁是特别讲究的,因此藏族以“煨桑”这种方式来净化湖水,这种祭祀活动,在信众的心目中是极为庄重的。
“煨桑”仪式结束,紧接着,大家分批分次沿着长999米的木质栈道走向祭海台,祭海台位于青海湖湖北岸泉吉乡西南8千米处。远远相望七色经幡环绕下的祭海台,在青海湖的衬托下呈现出一幅神秘的画卷,每年吸引着众多的藏族教徒到此煨桑祭海,以求平安吉祥。越来越多的藏族群众手里捧着用谷类制作而成的宝瓶。他们站在祭海台上,抡圆了胳膊将宝瓶投到青海湖里,默默地将自己的心愿表达出来。
刹那间,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里,一个个生态宝瓶在水面上飘浮着,宝瓶寄托了藏族群众祈求国泰民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心愿。
据刚察大寺的一位喇嘛介绍,宝瓶是藏八宝之一,是祭海仪式中不可或缺的。宝瓶内部装有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蚕豆五种作物,同时还将珊瑚、蜜蜡、玛瑙等碾成粉状后和这五谷混合在一起放入宝瓶,最后还要放入经幡,由活佛加持系带。
桑烟袅袅、螺号悠悠,颂经赞神、国泰民安,祭海仪式承载了民众太多的期待。2008年,青海湖祭海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刚察县凭借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青海湖鸟岛旅游景区和环湖北岸旅游经济带,以仙女湾、沙柳河等景区、景点及节庆文化的开发为载体,以“高原海滨藏城、仙女湾祭海台、湟鱼天鹅普氏原羚保护”为形象特征,进一步做好措温波藏城旅游风情街、民族文化博览中心、坛城演艺中心、年钦夏格日山昆仑神祠项目、百名藏文书法石刻苑、祥和生态园民俗体验区等项目建设工作,从而展现新刚察、新藏城、新生活的美丽景象。 (王琰、陈彩霞、王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