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西宁南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是青海省文化馆在省厅主管部门的关注和热心公益的企事业单位支持下,历经十年精心打造的花儿演唱会品牌,蜚声海内外,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本届花儿演唱会得到了青海移动通信集团青海分公司、西宁宝玉陈商贸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如今,西宁凤凰山“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实现了花儿保护、企业支持、政府引领的良性循环,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价值理念,成为我省优秀文化品牌和人民自己的盛大节日,成为宣传大美青海的金名片。本版将陆续推出西宁凤凰山庄“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十年走过的历程和其所呈现出的姹紫嫣红。
花儿是什么?
不错,花儿是广泛传唱于祖国大西北的民歌。但它仅仅是民歌吗?它是抒写大西北地域风貌、风土人情的百科全书,它是展示大西北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民俗文化的壮美画卷,它是蕴藏着丰富多彩民间文学传统文化的艺术宝库,它是大西北人难以舍弃的精神家园。
在当今中国,在当今世界,还有比花儿流传更广泛的民歌吗?答案只能是:花儿独领风骚,独一无二。
花儿流传的地域覆盖了大西北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的大部分地域,总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花儿覆盖的人口近千万人。更让人感到奇特的是,花儿演唱的民族众多,在大西北世世代代演唱花儿的民族有汉、回、藏、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民族,这真是个奇观啊!这九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生活习俗,但花儿却是他们共同的爱好,唱起花儿便有了共同的语言,这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绝无仅有。近日,据省文化馆颜宗成馆长介绍,在新疆还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群众唱花儿,这样一来,花儿流传的民族就达到十一个。这太让人感到神奇和不可思议了。
花儿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是由于花儿曲令众多而优美,花儿的曲令达400余种,仅河湟花儿中就有“白牡丹令”、“水红花令”、“尕马令”、“沙燕儿绕令”等等,令是曲调,这众多的“令”是千百年来大西北的共同创作,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花儿涉及的领域颇为广泛,花儿语言生动鲜活,以比兴的方式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虽然花儿以反映平民爱情生活为主题,但涉猎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历史传说妙趣横生,山川风貌脱口描摹,日常生活随意渲染。花儿以独特和丰富的旋律充分抒发大西北人的精神生活而获得人们的喜爱,这种喜爱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这种喜爱是刻骨铭心的,是撼人心魄的,所以花儿便这样唱道:花儿本是心上话,/不唱时由不得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
试问,还有什么艺术形式能让人们以死来相争啊?
花儿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之前,2006年青海省的七里寺花儿会、丹麻花儿会、瞿昙寺花儿会、老爷山花儿会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去化遗产名录。我曾说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众多项目,大多濒临灭绝,处于抢救状态,一旦传承人离世,便成为绝响。譬如皮影,譬如擀毡的技艺等等,惟有花儿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活力,所以说花儿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省文化馆举办西北五省区花儿歌手演唱会已达十届,盛况一届胜似一届,这项活动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喜爱,参与的人数已从开始时的几万人,达到目前的上百万人。我从首届起,便参与其中。那场景、那氛围让人震撼和感动。从西宁南山到海西都兰,从黄河岸边的循化到大山深处的互助丹麻,每次演唱会对当地老百姓来说,便是一个盛大的节日,丰富和激活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推动和繁荣了文化产业,直接效果是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老百姓喜爱的花儿歌手。他们将这个演唱会唱到甘肃永清,唱到宝岛台湾,唱到远隔重洋的印度尼西亚。这项活动实实在在为青海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在推波助澜啊!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但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遇。花儿之乡的品牌被临省拿走,宁夏在花儿上做足了文章,这些情况,总让人扼腕长叹。青海应该在花儿上有更大的作为,我们能不能举办大型花儿艺术节,让它像环湖赛、诗歌节一样占据一席之地;我们能不能以更高的层面,动用各种传媒方式,让优秀的花儿歌手脱颖而出,红遍全国;我们能不能以花儿这个载体来拉动演艺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失去这样的机遇了。
青海产生过像“花儿王”朱仲禄这样伟大的花儿演唱家,将花儿唱上春晚的“花儿皇后”苏平原本就是青海人,而像马俊、张存秀、索南孙斌、马全等许多的歌手,是大西北人心中的偶像,他们在大西北人们心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走红的歌星。
花儿是大西北人们的心头肉啊!呵护它,滋养它,扶植它,培育它,让它开得更加争奇斗艳,更加绚烂璀璨,是各民族群众的期盼,也正是时代赋予各级政府和广大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青海花儿的保护与传承
传承了至少五百多年的花儿,欣逢盛世,在步入新世纪后,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和联合国人类文化遗产,空前地迈上了两个大台阶,跻身于国家和人类非遗文化的行列,第一次有了应有的文化地位,也大大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
花儿作为一种文化,既是花儿自身的幸事,也是整个人类的幸事。发源和流传在河湟地区的花儿,由于受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等多方面的影响,极具本土文化的特性,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成为青海的一个特色文化。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打造花儿品牌逐渐成为全省共识之时,如何处理好它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花儿是一种文化,而且是青海省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一种特色文化。它的传承与保护,应该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花儿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这是祖先给我们遗留的值得骄傲的非遗文化。在当今,谁及早认识到非遗文化的价值,谁就能将珍贵的遗产留住,进而发挥它极具潜力的文化价值。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主体应该是人民大众。因为花儿文化的创造者是民间大众,其保护者与传承者也应该是老百姓。一代又一代老百姓川流不息的参与,是其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根本。如果老百姓不珍惜,年轻群体不参与,这种保护,既无力度,也不会持久,最终难免消亡。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真心参与,关键是转变观念。在一些地方,花儿不被看作文化,对它的非遗文化价值也所知甚少,因而一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它看作是粗俗文化和底层文化而被盲目排斥,不被重视。人们往往认识不到,其实它是养育我们的一种生活文化,我们绝大多数人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的。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举措,千方百计改变少数群众对花儿文化的陈旧认识,切实把它作为青海省的非遗文化和特色文化来对待,它才会在民间扎根开花,得以真正传承,发出活力。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手段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其一,这是花儿文化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花儿文化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活态的、多变的、多样的,活态的发展就决定了活态的生存。我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采取活态的举措,顺其发展的规律。其二,是花儿文化延续的特征所决定的。花儿几百年来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连接了花儿文化延续的生命线,他们是非遗文化的活宝库。因此当务之急就是高度重视活态保护,加快建立民间传人的文化档案,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花儿音乐,采取他们习惯采用的方法,有目标有计划而活态化地培养年轻人,做到后继有人。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其内涵应注重民族个性化。青海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区别,其歌唱主体是汉、藏、回、土、撒拉、蒙古、东乡、保安、裕固等九个兄弟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兄弟民族共同用心血培育和浇灌了这朵奇葩。花儿文化正是直接表达着兄弟民族的文化个性,有着极高的多民族认同性,极广阔的民间基础,闪耀着多元文化的光彩。兄弟民族通过花儿这个载体,自由地述说着各自的认同感,自然地表达着民族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花儿文化是青海地区加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在今天,政府尤其要着重认识花儿文化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作用,在保护与传承中,充分注意到各民族的文化个性。抓住和利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多做扎实有效的工作,还要主动站在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既要注重传统,保护地方和民族特色,又要注重鲜明的时代特点;既要立足青海,又要面向世界,放眼于未来的新文化。任何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立足于激烈的文化竞争,不断扬弃与更新,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实现花儿文化的与时俱进,就要在不失传统的前提下,大胆讴歌新生活,表现新爱情,表达新追求。我们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花儿文化的代代传承,生生不息,全在于它的传承传统和开放包容,在于它的变革创新。其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传承是基础,群众是根本,创新是生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以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非遗文化真正传承的需要。要通过文化传承,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老百姓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他们共享新文化发展的成果,共享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成果。老百姓不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保护与传承,最终要体现在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内容新鲜,形式多样,这有助于广大群众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的树立。近年来,互助土族自治县对丹麻土族花儿会内涵的挖掘;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对老爷山花儿会特色的塑造;湟中县对南佛山花儿会氛围的重视;省文化馆对凤凰山五省区花儿会品牌效应的坚持;格尔木市、都兰县、同仁县、循化县等对新花儿会的大力推动等,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从保护与传承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的。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和文化的创新性相结合。我们要研究花儿文化的本质特征,深化对其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保护与传承的前提下,深入体会党在文化理念上关于文化创新这个理论突破的战略意义。这方面,应该审时度势,大胆实行两条腿走路,这是我们取得保护与传承实实在在成效的重要方略。一方面,从保护与传承出发,着重挖掘和整理传统,保持本色,使之原汁原味,充分体现非遗文化的内在特质,让外界真真切切地感受和认知青海花儿。如,进一步保持传统花儿会的民间特性;继承、总结和提升传统花儿会各自的文化特色;注意传统曲令的保护与收集整理;提高民间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等等。另一方面,从打造品牌和发展出发,重在体现花儿文化的创新本质,发挥花儿的创新本质特征,通过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它的发展活力。既要创新内容,使花儿歌词歌颂我们当前丰富多彩的新生活,歌唱主旋律,激发老百姓的文化参与积极性,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又要创新花儿音乐。如将传统的花儿音乐适当改编或扩充,使之有一个音乐的高起点;将传统花儿中的大段衬句或副歌,根据传唱需要而填入新歌词,扩大表现容量;传统曲令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大中学生欢迎的校园花儿歌曲,塑造花儿音乐的新形象等等。既要发扬传统的独唱、对唱等形式,体现花儿表现上的古色古香,又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以创新为动力,大胆推出形形色色的各种花儿创新形式,如歌剧、舞剧、连续剧、戏曲、相声、曲艺,等等。
花儿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要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青海花儿的繁荣和发展,其实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传统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昨天的创新,或可视为明天的传统。上世纪70年代,青海花儿的曲令仅为100多种,到现在才短短几十年,就发展为200多种;许多传统曲令,衍生出了不少变种,光是“水红花令”,就有近20种之多;风靡一时的“三闪令”,大胆地通过演变“直令”的音乐及歌词短句的重复,将原来的六句扩充为9句以上;不少歌手,在演唱实践中,或将民间小调与花儿音乐相结合,或将多个花儿曲令相结合,旋律悠扬,令人耳目一新。所有这些,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和欢迎。其实,“花儿王”朱仲禄早在上世纪就积极参与的歌舞《花儿与少年》,已经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他还把不少民歌引入花儿,成为新曲令;“花儿皇后”苏平将美声与民歌有机结合,用普通话演唱花儿,创出了新路。可惜我们对民间的创新研究不多,认识不足,勇气不够,影响了新形势下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面对群众的创新,我们所举办的任何赛事或活动,应当坚持鼓励而不是轻易否定,应当坚持包容而不是盲目排斥,应当坚持百花齐放而不是唯我独尊,应当突出文化品位而不是低级趣味。要改变老观念老眼光老做法,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加速理念创新,树立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敢于创新、敢于竞争,充分发挥老百姓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民族的创新活力,溶入时代精神,增强创新自觉性,弘扬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才有了实际意义。
花儿保持传统是前提,创新与发展是活力,广大群众认可和年轻群体参与是根本。传承与创新,就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只要结合得当,就会相辅相成,花儿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西海里升起了红太阳,三江源,千年的梦想哈流淌;阿哥们赞劲者尕妹们靓,同心闯,金光的大道嘛走上。”让我们早日使花儿文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出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