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之乡 撒拉之乡——魅力海东行④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13-07-09 10:45    编辑: 马秀         

  时维七月,海东大地,桃红柳绿,景色怡人。田间泛起绿波,大棚里瓜果飘香……

  借助海东“撤地设市”扬起的风潮,从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互助到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文化旅游的帆舟比以往更早地借势驶向“黄金海岸”。

  7月初的一天午后,记者刚到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村口,就听到村子里飘出阵阵欢乐的歌声。沿着青砖铺就的小路而上,眼前是一座座错落有致、造型古朴、风情独特的农家小院。

  在一户正热热闹闹接待旅游观光者的人家,院子中央用红砖搭成的圆形舞台上,十几个穿着艳丽民族服装的姑娘和小伙子,正在表演土族民间传统表演项目“轮子秋”。围坐在草亭、廊檐、花窗下观赏的客人们,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经营了多年“农家乐”的祁兴仁家,主人说,几年前看到村里的乡亲们一个个搞旅游致了富,他拿出家中的四万多元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了两万多元钱,把院子里正房两侧的猪圈和柴房一古脑地全都推倒了,在上面盖起了八间亮亮堂堂的大瓦房,在自家的院子里也办起了“农家乐”。院子里,几位来自外地的客人,已经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了表演队伍当中。他们穿上土族的彩色马甲儿,腰间围上长长的土族丝巾,学着身边的姑娘小伙子们,手舞足蹈。

  近年来,小庄村挖掘互助土族特色小吃,不断利用和丰富安召舞、“轮子秋”、土族盘绣为主的土族民俗文化,发展民俗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接待点,使其成为威远镇中心景区的一大亮点和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如果说,土家的民族民俗文化托起了互助县小庄村文化旅游业的崛起,那么,循化撒拉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则架起了循化旅游产业的马车一路疾行。

  在位于循化县积石镇草滩坝村的撒拉4A级绿色家园,这家由村民韩尕西木一家开的撒拉尔家庭宾馆,已经走过了12年的光阴。

  院落紧挨黄河,凭窗就可以看到清澈的黄河水舒缓地流过。占地236平方米的院子与整个纯木结构、雕梁画栋的屋舍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撒拉尔建筑风貌,十几间屋里窗明几净,炕上的被褥白里透着洁净,墙上的字画散发着书墨的清雅。厨下井井有条,连每个锅盖都擦得锃亮,往日的旱厕早已被水厕所代替……

  老板韩尕西木的儿媳妇韩海姐说,她家的宾馆旅游旺节每天都接待30多名游客,除去所有开销,宾馆每年都可为家里挣来十几万元以上的收入。前年,全家又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建起了可供上百人就餐的“绿色家园”,接待能力强了,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像她家这样的挂星宾馆,镇上就有40多家。

  循化县旅游局负责人说,在循化,一批挂星的“撒拉人家”、“藏家乐”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为全县18家星级宾馆提供了更有“风味”、更具特色的接待补充。仅去年1-10月份,全县就接待国内外游客近7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6.1%。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风物人文成就了土乡和撒拉之乡的文化旅游产业,而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内蕴的第三产业,也为新崛起的海东市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繁荣的服务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海东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具备环境、区位的优势。海东市第一次党代会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着力挖掘资源、培育产业、树立品牌、强化宣传、夯实基础,构建集观光、休闲、体验为一体,在全省、全国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海东“撤地设市”把土乡、撒拉之乡为代表的整个海东旅游业乃至服务业的发展推到了新的起点上。 (萧柳)